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机收大比武 麦田秀技能(图)


马铮 杨鸿博

 

 

不得名次也不吃亏

河南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杨庄村的农机手杨红伟刚刚30出头,但已是有十几年驾龄的“老机手”了。不过除去技术和经验以外,杨红伟对比赛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咱这台车买的年头比较久了,动力和喂入量有限。即使比赛对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折算,但速度仍然占总分数的60%。而且相比别人收获的地块,咱们这块地麦苗成熟度明显低一些,很多麦苗还泛着青,收获速度提不起来。恐怕拿到好名次仍然不太容易。”

不过杨红伟对比赛还是充满热情。除了作为商丘市机手代表这份荣誉外,还能获得丰厚的奖品。据了解,参加比赛的14名机手中,除了1名1等奖和3名2等奖外,其他参与的机手也都会获得参与奖,奖品是4000多元现金和300升柴油,总价值超过6000元,高于农民相同时间的作业收入。“一般两天能收获200亩左右,以目前的价格每亩40元,再减去用油等成本,收入一般也就在4000元左右。农机部门为机手考虑,来参赛的每个机手都不吃亏。”杨红伟说。

“我比较注重速度”

代表濮阳参赛的选手名叫席勇刚,今年35岁,已经开了8年收割机。他的参赛“搭档”是一台今年刚买的福田谷神,在买这台机器之前原来开的也是福田收割机。席勇刚在速度方面以绝对优势取得了第一名,速度甚至比有些选手快了近一倍。但最终结果揭晓,他的综合成绩不太理想。席勇刚显得有点失望,他告诉记者,“我的经验还算比较丰富,这么多年都开同一种收割机,对性能了如指掌,开得既快又安全。我平时也是这个风格,比较注重速度,可能平时开得比今天稍微慢一点吧,但也差不了多少。至于损失率呢,其实平常也不太高。今天显得稍微高了点,可能是因为这块地的成熟度跟我的机器的调整不是特别匹配。只要调整好了不漏粮,像我这种开得快的机手是比较受农民欢迎的,而且开得快干得多,挣钱也多啊。”

冠军的感受与打算

新乡市代表队的机手尹书辉技高一筹,力压群雄,以总分95.7的优异成绩,夺得第一名,并获得1000升柴油和2000元现金。成绩揭晓后,面对身边包围的记者手中的相机和话筒,尹书辉显得有些腼腆。他说,“能够获得冠军,我非常高兴,但也觉得很意外。因为来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割麦能手,能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真的是个意外,可能技术方面我发挥得更好一点吧。”被问及接下来的打算时,尹书辉说,“接下来,我会到漯河去,参加收麦大战。之后,我可能还会继续北上,大概会一直跨区到石家庄、保定一带。”有记者问尹书辉奖金将如何使用,他摸摸脑袋想了想答道,“柴油我就留着干活儿的时候用了,2000元现金我会交给我妈。”

裁判长:机手增效农民增收要减少损失率

河南省农机局副局长李明枝担任了本次竞赛的裁判长。她介绍,此次比赛规则为每台收割机收割长200米宽2.36米的麦田,根据收割效率、收割麦茬高度和机收损失率评定参赛选手名次。而由于参赛选手使用的机型不统一,最终成绩还需经过对喂入量和功率等因素进行加权计算。本次举办“中国石化杯”农机小麦收割竞赛,旨在更好地激发农机人员学技能、用技能、爱技能、比技能的热情,充分调动广大农机手和农民参与跨区机收的积极性,促进农机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具体到机手和农民,就是要使机手增效益,农民增收成。李明枝认为,传统人工收割小麦的损失率在5%左右,而机收小麦损失率的国家标准为2%。但以亩产1000斤小麦计算,损失率2%仍会使得每亩有20斤小麦白白浪费。不要小看这20斤,上亿亩的土地每亩损失20斤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率是机手和农民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

 

                来自河南新乡的机手尹书辉获得一等奖。

 

                收割完成后,现场工作人员在地头收集数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农民增收 数据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