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垦区需要大量的种子清选、精选、包衣、包装等加工机械,也需要大量的粮食产后清选、烘干、包装、储存机械和设备等,还需要大量的其他农副产品的保鲜、运输、加工等设备。到2012年底,垦区产前产后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
由地面作业向空中的延伸。航空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立体化农业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通用航空”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农林专业航空公司,有8种机型50架农用飞机,累计飞行超过10万小时,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增产粮食36亿斤,护林飞行1.1万小时,创经济效益90亿元。
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除了稻、豆、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黑龙江垦区还利用北大荒的土地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亚麻、籽用南瓜、玉米青储、苜蓿饲草、万寿菊、甜菜、向日葵、芸豆等经济作物,通过引进、研发和推广等方式大力推动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栽培与收获。其中马铃薯、亚麻、籽用南瓜机械化率均达到90%。北大荒薯业集团董事长李顺说,公司有马铃薯种植核心基地100万亩,种、管、收、储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从美国、德国、荷兰、丹麦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机械,让劳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0亩,这是人工种植难以想象的。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延伸。为实现垦区畜牧养殖机械化,垦区首先从奶牛的全程机械化开始,以机械化为基础全面推行集中饲养模式。黑龙江农垦双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隋文成说,牧场主体是饲养工程,但是为了发展绿色奶牛业,牧场农场配备了沼气发电还有生物质热能工程。先进的设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人工,还提高了奶制品的质量。
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近年来,垦区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快速向农业机械化迈进。在示范带动农民的同时,垦区农机人还把触角伸向域外,走出国门。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对黑龙江垦区农机化事业寄予厚望。他指出: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机化事业也正在大发展、上台阶的重要时期,希望黑龙江垦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地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优化农机装备的结构和布局,不断地拓展农机化的领域和范围,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促进全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说:“北大荒农机化事业在新时期不仅取得新的成绩,还提出了“一个转变,六个延伸”的农机化发展新目标,对垦区农机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说:“黑龙江垦区的农机化事业,是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垦区始终坚持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全国农垦提供示范,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从2002年起,垦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场县共建“的指示要求,积极组织农垦大型农业机械到周围农村,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和代收服务。近些年来,不断拓展跨区作业项目和范围,大力推进整村、整乡、整建制的生产全过程托管代耕服务,用大马力机械和农业农机新技术带动辐射地方农村,代耕、代种、代收的“三代”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到2010年,累计出动机车超过4万台(套),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1806万亩,其中2010年作业面积3123万亩;累计农垦农机行业创收13.42亿元,农民节本增效28.49亿元,实现了互惠双赢,促进了“场县共建”向纵深领域延伸,充分发挥了农垦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海伦市扎音河乡副乡长项久清介绍说,该乡17万亩土地中有十二三万亩种植大豆。场县共建后,农场每年秋天来秋整地深松1~3万亩。大型农机具新技术改变了土壤通透性,作业质量明显好于农民自己的旋耕地,大豆产量趋于平衡,不再有“肥年”、“瘦年”,产量提高了20%。不少农户看到大型农机具的好处后,加上国家实施购机补贴,增加了购机信心,乡里大中型农机具从2008年的几台套增加到现在的50多台套,一两千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其他产业。场乡共建园区、连片整地时需要农场的大机器,他们随叫随到,机耕费用还低。原来农民的小型机具代耕费37元/亩,作业质量不行,“满地都是弯儿,打不破犁底层”,用农场的机械才32元/亩,而且质量还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0-12-20/15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