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是综合性的服务于农作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必须有系统论的观念,有综合配套的措施。既要研究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机械装备,研究相应的适合不同条件环境的技术措施,还应研究从播前到收获全过程以及在一定周期内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和影响。保护性耕作应针对不同土壤、自然、社会条件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地,做出示范样板以提高推广效能。保护性耕作应纳入农业重大科研和推广项目,国家长期予以支持。农业部和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推广这项综合技术已取得不小成绩,但还应加大投入,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增产技术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 高焕文教授
由于世界粮食局势紧张,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近期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就粮食生产层面而言,引起粮食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②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种粮劳动力短缺;③水资源等限制、粮食产量不高;④耕地质量退化、粮食产量降低。解决粮食产量可能下滑的难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其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在多方面有助于难题的破解。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节本增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根据河北、山西等调查,保护性耕作可节约作业和灌水成本每亩22-43元,增产30-40元,合计农民增收50-80元。保护性耕作减少农民体力劳动,如秸秆覆盖还田解决了农民砍秸秆、运秸秆的劳动,种粮食需要的劳动力更少。保护性耕作有很好的保水、节水效果,可减缓水资源的制约。免耕与秸秆还田可以遏止耕地退化的趋势,逐步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会不会降低粮食产量,特别是在一年两熟高产地区,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增产技术,能保持更多的水分、培肥地力、适时播种,经过农机工作者多年努力,播种质量和化肥深施问题也初步得到解决。当然,增产是有条件的,技术要到位。如高产地区免耕播种需要做到:表层土壤少扰动,种子下方土攘要松动,种床上方覆盖要减少。华北一年两熟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该地区大量玉米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难题,已经随着驱动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开发成功而突破。从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的大面积生产实践和监测结果看,已经实现了小麦和玉米双增产,节约灌水、减少耗油、减少作业和灌水费用。用实施保护性耕作来保持华北一年两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监测表明效益明显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 李洪文教授
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可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效益。同时,保护性耕作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5%,小麦增产7.6%,小杂粮增产10.1%,大豆增产18.7%。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在东北垄作区, 玉米每亩节省生产费用30元,亩增产70公斤,节本25元,亩节本增效共计125元。在农牧交错区,减少作业成本每亩8~30元,作物一般增产2~15%左右,亩节本增效共计45元。在黄土高原绿洲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工序2-4道,小麦平均亩增产15.03公斤,亩节约生产费用47元;玉米平均亩增产16.46公斤,亩节约生产费用52元。河北坝上、北京延庆的对比试验表明,传统翻耕与留茬覆盖对比试验条件下,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6.93%;免耕与耙茬比较试验条件下,免耕比耙茬减少风蚀量12.11%。全部秸秆还田覆盖条件下,免耕地和翻耕地年风蚀量分别为0.418t/hm2和0.761 t/hm2,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比传统翻耕减少风蚀量45.07%。推广保护性耕作,实行免(少)耕及秸秆残茬覆盖,是减少农田风蚀的有效手段。保护性耕作由于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的配合,可明显减缓水土流失。山西免耕覆盖比传统翻耕减少径流量52.5%,减少土壤流失量80.2%,降低径流强度14.6%。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耕 除草剂 风蚀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