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杰
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农业大学韩鲁佳教授主持的“新型秸秆揉切机系列产品研制与开发”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唯一获奖的农机项目。喜讯传来,韩教授心的情却如往常一样平静如水。在记者“软磨硬泡”下,一贯低调的韩教授才有点“不好意思”地接受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她不时冒出“真的没有什么好宣传的”之类语言,并且婉拒了记者拍照。“这个项目有这样的成绩,第一是所有项目组成员的功劳,第二与同行前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的认可是对项目的最高评价。”她再三向记者强调。新型秸秆加工设备应运而生“我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近7亿吨。近年来,粮食主产区秸秆大量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就地焚烧秸秆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韩教授说。秸秆是草食家畜的重要粗饲料来源。秸秆养畜,过腹还田,不仅可增产畜产品,为农田增加大量有机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而且是实现农牧结合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大多有丰富的饲料谷物,或者有丰富的牧草,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均很高,对秸秆粗饲料的开发利用没有紧迫感。目前,我国秸秆饲用比例占秸秆总产出量的31%,其中近一半未经处理直接饲用。机械加工是提高秸秆利用率和饲用率以及实现秸秆粗饲料商品化生产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手段。发达国家饲料作物的生产和应用十分普遍,秸秆加工设备多为适用于大型农场的青贮饲料联合收获机,无法适应我国广大农村不同经济、生产条件和养殖规模的需要。国内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秸秆加工设备多为单功能的铡草机和揉搓机。铡草机无论是圆盘式还是滚筒式,多为上世纪50年代定型产品。经铡草机铡切的秸秆长度多为2~8CM,秸秆茎节未被破碎。大量未被破碎茎节不为牛羊采食,每年因此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巨大。而经过揉搓机揉搓后的物料被加工成丝状,采食率大大提高,但这种揉搓机主要存在生产率低、耗能高和适应性差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新型秸秆加工设备。自主创新是项目内核据韩教授介绍,“新型秸秆揉切机系列产品研制与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于1996年,此前,项目组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项目正式完成,是在2004年底,真可谓十年磨一剑。项目首次自行研制成功了可变切割速率、采用先进高速摄影的秸秆物料加工力学特性试验台,系统研究了切割速率与秸秆切割阻力的相关关系以及秸秆物料的揉切破碎机理等,为新机具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项目首创的新型秸秆揉切机在秸秆物料破碎原理上,一是采用多动刀与定刀组的多刀剪切,二是使动刀在两片有一定间隙的定刀组中间穿过。这既利用了刀刃对物料的剪切,物料又在动刀和定刀之间的间隙中进行揉搓,并由高速旋转的转子抛向工作室内壁,随后由转子拖动着再行揉搓。大大降低能耗的同时,又保证了物料的加工质量。同时,新型秸秆揉切机动(定)刀组的设计、新型立式喂入结构设计、轴向喂入设计、改进的动刀结构及其加工工艺和定刀组加装弹簧的设计都突破窠臼,自主创新贯穿其中。为了使新型秸秆揉切机对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条件和不同养殖规模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在提高揉切机核心部件的耐磨性、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功研发了配备不同动力、具有不同功率的系列产品,完成了5种不同秸秆揉切机的定型设计、性能检测、生产试验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新型秸秆揉切机是秸秆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产品,可显著提高粗饲料资源利用效率,且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小,加工成本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据介绍,目前新型秸秆揉切机核心技术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系列产品的专利技术已转让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10家单位生产并拥有批量生产能力,产品已在广西、云南、新疆、陕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销售,并出口马来西亚、朝鲜等国家,体现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潜力。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06-8-13/227616.html
上一篇 :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全面完成
下一篇 :全力提升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