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明
日前闭幕的“中加保护性耕作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3天的热烈讨论,中加双方共同提出,将“中国全部耕地的20%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目标”。 这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成果。事实上,专家们就当前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各小组在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时所突出体现的问题,事实上也就代表了中外专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转变观念是个长期工作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面临的首要的难题就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在这方面,刘晓民代表东北组在发言中讲道,在东北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其中的关键问题是领导的观念需要更新。该地区曾经普遍采用深翻制度,有些地区甚至将深翻程度作为考核基层干部的标准之一。所以,在东北地区的干部头脑中普遍存在着这种观念,要想改变这种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专家们的建议大多集中于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积极示范引导作用。另外,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机手的作业效益问题。只要作业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机手就会看到比较明显的效益,从而调动他们主动推广的积极性。机具开发须政府扶持机具质量问题仍然是各路专家所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无论是论坛分组讨论时东北、西北、华北几个组的专家,还是在大会发表主题演讲的专家和官员,都对机具研发及质量问题发表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中方专家的意见基本上集中于机具研发的经费及机具的可靠性与适应性问题。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环境健康司司长林德旺博士也认为,机具的问题,确实需要政府加大扶持的力度,“只要政府扶持,相关的生产企业会有比较高的积极性的。”他甚至表示,“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机具,至少有三家企业生产的机具非常不错。”在这方面,林德旺博士特别强调了一个建议,“最重要的就是建议中国政府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培训工作有待加强中加保护性耕作领域的合作,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训。论坛期间,双方就如何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果等问题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田继来代表华北组表示,培训工作对于开展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前段时间,曾有一批中国专家赴加拿大进行培训,加方对这些培训后的专家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们“对于如何实现技术转化等问题可以做许多工作”。林德旺博士则表示,“我们非常支持这种培训,希望有更多的人到加拿大接受培训。”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刘晓民代表东北组发言时讲道,东北垄作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目前尚不完善,机具也普遍存在着适应性不高的问题,发展保护性耕作存在具体的技术难题。尽管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部门的重视,但目前来看,科研力量比较分散。他建议加强项目的整合,并增加对机具的研发经费。林德旺博士对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他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课题挑战,如轮作问题、畜牧业的挑战等。“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强烈建议要加强对轮作问题的研究。”中国与加拿大不同,加拿大大多是大地块,大机具,轮作也是大规模的。而中国的小地块比较多,如何进行轮作,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林德旺博士建议,关于轮作、畜牧、残茬覆盖等问题,可以搞一些专题的论坛,甚至可以到加拿大开办这些论坛。示范区应尽力扩大试验区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中外专家在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王爱军代表西北组发言时提出,要加强示范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刘晓民则建议增加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在东北地区的投入。加方则提出,今后中加保护性农业领域的合作重点应尽可能与中国的示范区一致,将合作项目主要放在示范区来进行。林德旺博士特别强调,“政府承诺的试验区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它可以让人们更加认识试验的价值。这些试验区非常重要,全国都可以搞,政府应尽力保持这些试验区。”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06-10-12/229603.html
上一篇 : 换“名”不换“标” 低速汽车背腹受压
下一篇 :实现插秧机械化我国需要多少台插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