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皮皮虾的生活习性


皮皮虾的生活习性

皮皮虾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皮皮虾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猎物大部分为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它们能够轻易破坏猎物的外层硬壳,享用内里的肉。

皮皮虾科、琴皮皮虾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皮皮虾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虾。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黄鱼、章鱼的铒料。数量最多的是口皮皮虾,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最大 。

皮皮虾是海生的甲壳动物。其第二对颚脚特化为攻击附肢,根据其型态之不同,可将皮皮虾分成粉碎型及穿刺型两类;伴随着分布的不重叠,这两类皮皮虾的外观、攻击性、捕食行为及威吓行为的表现与否,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相同的是两者都具有学习能力,凭借经验它们可以躲避敌害以及更有效率的获得食物。本篇主要描述皮皮虾及比较此两类皮皮虾之行为表现。

皮皮虾是海生的甲壳动物,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浅水水域中,跟平常所见到的螃蟹、虾子同是属软甲亚纲的甲壳动物。皮皮虾具有一对威力强大的攻击附肢,这对附肢是它们的捕食工具,也是最佳的防御工具,因为它们利用附肢捕食的动作极像螳螂,所以皮皮虾也被称为螳螂虾。一般而言,皮皮虾可分为四个科,分别是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Gonodactylidae及Bathysquillidae。其中除了Bathysquillidae是深海的种类之外,剩下的三个科都分布在浅海。

皮皮虾的身体有14个体节(8个胸节、6个腹节),再加上一个尾节,其中第二对颚脚特化成一对巨大、具强健肌肉的攻击性附肢,有些种类在末节有衍生的锐棘,根据其特化附肢形态的差异,皮皮虾可分为穿刺型和粉碎型两类,穿刺型皮皮虾的长节较细,而末节具锐棘;粉碎型皮皮虾的长节较粗,含有强健的肌肉分布,末节平滑有少数锐棘或不具锐棘。

皮皮虾的摄食行为

所有的皮皮虾皆为肉食性,穿刺型皮皮虾包括了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Bathysquillidae三科之所有种及Gonodactylidae下的数个属,而粉碎型皮皮虾只包括了Gonodactylidae下的几个属。由于穿刺型皮皮虾第二对特化颚脚的末端具锐棘(3-17枚不等),因此它们都以一些身体柔软的猎物为食。它们的猎食行为是快速地伸出攻击性附肢并打开末节,碰触到猎物后再迅速收起,利用锐棘将猎物紧扣不放,再利用第三、四、五对颚脚将食物弄碎、吃下。这种摄食的速度,就连水中运动敏捷的鱼、虾也无法逃脱。通常穿刺型皮皮虾都居住在泥质或沙质的洞穴中,以守株待兔的猎食方式,只露出一对眼睛,等到鱼或虾接近,再杀它个措手不及。

白天时,它只露出眼柄,洞口以泥沙封住,到了晚上它就不再封起洞口,因为隔着一层泥沙来攻击猎物会有阻碍,也会失去准确性。在平常时,皮皮虾是独来独往的,只有在生殖季时,雌雄会配对。这时通常在一个洞穴中会有一对雌雄皮皮虾居住,雄性负责猎食供给雌性食物,雌性专心哺育幼生不负责猎食的工作,除了在食物来源短缺或是雄性失去捕食能力的时候,雌性才会主动捕食。

粉碎型皮皮虾,虽然末节上缺乏或具有很少的锐棘,但是末节的踝部却异常的扩大、坚硬,再加上长节含有强健的肌肉,使得粉碎型皮皮虾的攻击附肢非常具有破坏力。它们的摄食对象有螃蟹、寄居蟹、蚌、蛤及螺类,这类猎物都具有坚硬的外壳,但是这些装甲都禁不起粉碎型皮皮虾连续强力地击打。一只体长约25公分的粉碎型皮皮虾Hemisquilla ensigera,它一次击打的威力可比得上一颗点二二口径手枪子弹的威力,有把实验室中强化玻璃水族缸打裂的记录,即使是体型较小的个体,也可轻易地将普通水族缸击碎。正因具有这惊人的武器,粉碎型皮皮虾都以主动巡游的方式猎捕食物,它们住在珊瑚礁、碎石堆的洞穴中,主动出外觅食,当它锁定一只标的物时,它先由后方接近,首先攻击猎物的防御武器(如螃蟹的大螯),紧接着几个连续的击打,将猎物打成碎片,然后将食块带回洞中享用。

事实上粉碎型皮皮虾附肢击打的动作,必须消耗许多能量,因此它会以最少的打击次数,获得最高的效率。在实验观察中也发现,粉碎型皮皮虾会尽量减少盲目连续的击打,它会在打击之后检视猎物外壳破损的情况,再决定下一个击打是否必要,而且粉碎型皮皮虾比较喜欢吃螺类、蚌、蛤,对于食用寄居蟹之选择顺序则排在较后,因为花费同样能量去打碎一个螺旋的壳,螺类的可食部位要比寄居蟹多的多。因此最少打击次数得到最多食物,对粉碎型皮皮虾来说是最有效率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续 伤害 重叠 贝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黄瓜的热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