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枸杞子的种植、采摘、食用至少也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二 传奇文化
枸杞的传奇文化是神化了的文化,可见枸杞在百姓心目中的 地位。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枸杞的传奇文化。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可以"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枝条被称为"仙人仗"、"西王母杖"。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费尽心机寻求长生之药,宫中被视为三大处方秘药《返老还童丸》、《七宝美髯丹》、《延龄固本丸》中,都有枸杞的成分。宋徽宗时,顺州筑城,民工们在土中挖到枸杞的根,其外形如犬,立刻献入宫中,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岁枸杞。 又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寺里有一口井,忽然从此井口冒出两缕青烟,继而又从井中窜出两条巨龙,在井的上空昂首摆尾,翻滚了一阵子后,回头向井内吐两颗红色刺眼的龙珠,然后便腾云驾雾摇头摆尾直奔东海而去。龙珠在井中变成了两棵大枸杞树,树根扎在井壁的砖缝里。此树长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只是它粗壮的茎干和灰白色的枝条沿井壁下垂,长达两米余,枝繁叶茂,好象两条意欲向上腾飞的巨龙,故乡民称枸杞为龙树。居住此的居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人们大都长寿。久而久之,乡民们给该村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长寿村。北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载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使者赴河西公干,见一个乌发红颜少妇手持竹竿追打一八九十岁的老翁。使者心中不平,责问少妇:你为何打老人?少妇答曰:他是我的曾孙。使者大为惊奇,连忙追问究竟。原来,这个曾孙不遵循祖传养生之道,不肯服用祖传仙药,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惟艰,鬓发斑白,故要责罚他。这位曾祖看起来面如少女,可实际已经372岁了。这个传说种的仙药即是枸杞! 唐朝《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馀,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寿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宿,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之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一丸,以隔夜百沸汤下。"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称枸杞为西王母杖、仙人杖。究其此说的来历,在近代人周瘦鹃的《拈花集》中找到了答案。周曰:传说西王母是神仙中的天上仙人,那西王母杖一定是她老人家使用的一根仙人杖。谁知仙人杖却是山野中一种植物--枸杞茎。其花、叶、根、实都可作药,有益精补气、壮筋骨、轻身不老之功;其形因茎坚硬可作拄杖,又因其功效之多,所以雅号仙人杖 。他在《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内云:"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漫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把枸杞列为仙药,久服轻身不老,成仙升天。后来唐白居易写了这样一首诗:"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无稹)炼秋石,未老身溘(音可)然(忽然死了);杜之(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少,终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天,悉不过中年。"这是对求长生不老服神药仙丹而误生的真实写照和无情揭露。
三 医药文化
枸杞作为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的专家推出了十大最具抗疲惫作用的中药,也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它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药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流传于我国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载:"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本草汇言》认为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根据中医理论,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补肾而生精血,精生则充髓,骨髓充盛则阴血得以滋生,肝血自能随之充盈。明代医圣李时珍根据宋代《广韵》对枸杞子的记载,在其《本草纲目》中说:"春采枸杞叶,各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可祛,有十全之妙用焉。"成书于南朝齐梁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医药学著述。在其所列的365种药物中,枸杞属上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通过大量临床实验,发觉宁夏枸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保肝和抗衰老三大药理作用。中医临床证实:枸杞子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防治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对肿瘤患者血虚阴亏、头晕眼花、血色素低、白细胞减少等症都有较好疗效。治疗后患者巨噬细胞吞噬率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提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6/hq_16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