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台湾斑节对虾养殖技术大汇总,一手掌握!


  科学投饵

  科学投饵就是要按照对虾生活、生长的生理需要进行投饵。投饵量过多,容易败坏水质,增加饵料成本。反之无法满足对虾的营养需要,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投喂要合理化,首先要准确估算池虾的数量。可采取几个办法估算:一是采用网箱暂养法;二是用网兜抽查法;三是通过对虾摄食、活动情况进行估算;四是根据对虾的生长速度进行估算。

  斑节对虾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养殖中、后期可投喂江蚬、尖尾螺等鲜活小贝类。虾苗入池两天后,可投放适量的饵料,以弥补基础饵料的不足。投喂采取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交替使用,先粗后精的方法,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对虾的成活率,促进对虾生长。一般每天投喂4次,时间为5∶30、9∶30、18∶00、23∶00,各次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20%、15%、35%、30%。投饵后1.5小时有70%以上对虾达半饱胃或饱胃,虾又没有群游觅食,说明投饵适量;若所投的饵料很快摄食完,池虾还大量群游,空胃残胃超过30%时,说明投饵不足,可在池边设置几个小料台检查摄食情况。

  分段养殖  

分段式养殖在早些年台湾已经非常普及,即虾苗先在小的蓄养池放养一个月左右,虾成长至250-300头左右时再移入养成池(二段式养殖),亦有再经中间养成池者,虾成长至80-100头时再移入养成池(三段式养殖)。利用分段式养殖有数个优点:

  1、可充分利用虾池空间,虾池未收成前即可购入虾苗进行放养。

  2、缩短虾池养殖期间,避免因池底污染产生病害。

  3、因水处于良好状况及环境改变易促成脱壳成长。

  日常观测及管理

  每天观察对虾摄食活动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情况2次~3次,观察水体和池底颜色、气味,检查活动状态和摄食情况,每隔15天对池虾的成活数及体长、体重进行测定,观察对虾蜕壳生长是否正常。定期测量池水水温、比重、ph值、透明度、溶解氧等理化指标,并做好记录,以便监控调节水质,维持池水ph值8.0~8.5,水温25-30℃,盐度8-15‰,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60厘米,水色浅绿色或黄绿色,并保持对虾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有条件的虾场,可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使养虾获得高产、高效。

  适时收获

  斑节对虾养殖是高投入的产业,有一定风险。特别是到养殖后期,池底积累残饵、虾排泄物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池虾患病、缺氧造成损失的危险性就随著增长。因此,斑节对虾养殖80-100天,平均每公斤虾40尾-60尾,90%以上达商品规格时就应收获出售,或者捕大留小。常用收获方法是使用电推网或地笼相结合收虾。

  虾病的预防与处理

  1、丝藻附着

  虾体表面被丝藻附着,一般为不当的水质管理使丝藻大量繁生,无法正常发育摄食,阻碍虾的脱壳成长,发现虾得丝藻附着症,可改变水质,如盐分浓度、水温作大改变,刺激草虾脱壳后即可。可使用茶粕20斤/亩,换水刺激脱壳即可。

  2、黑鳃病

  其症状为虾的鳃部及足、腹部变黑,由于池底不良,或有机物质、重金属存在,虾体被一种丝状菌(Leucothrixmucor)所感染,而使虾体鳃部足肢腹节带有黑色斑点,而体力大减,进而大量死亡,尤其是在水温高时容易发生,发生此病时勤于换水,排除池底污泥可改善虾病减少损失,必须在养殖前做好整池、晒底、消毒等工作,投喂饲料不过量,造成残饵污染池底,即可预防此病发生。

  3、虾体变红症

  此病发生原因仍未明,只知虾体由正常的深草绿色转变为黄绿色,再变为红色,患部肌肉坏死而带臭味,另有人推测病因为投给不新鲜的生饵所致,但也不排除菌类感染及代谢异常等因素,唯有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以降低患病机会,避免池水过深,经常换水或抽出底质污泥。

  4、咬尾症

  草虾具有互相攻击性,尤其刚脱壳或体弱者易受攻击,早期报告指出,是摄饵不足而引起,但现今的高密度养殖,每天投饵4-6次,己无摄饵不足之虑,仍有咬尾的现象发生,推究原因是虾体粘有饲料或诱引物质的味道,而引起其他虾的攻击,造成活虾尾部受伤,再经细菌感染后成为烂尾症,适当换水,维持良好的水质,使虾体保持清洁是预防之道,已有咬尾的池虾,须迅速处理,以免变成烂尾症,可用茶粕+石灰浸渍一夜之后泼洒(用量参考南美白对虾的用量),再部分换水,刺激脱壳,可以治疗咬尾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脱壳 饲料 处理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