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大鲵人工繁养技术


  大鲵人工繁养技术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就人工繁养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一、大鲵的人工养殖模式

  目前国内大鲵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几种养殖模式:1、单养:建造室内水泥饲养池,面积大小不等(0.5-1.5 m ),按一池一鲵原则,依个体大小分养,小者居小池;2、混养,椭圆形或长方形水泥池,面积8-16 m ,每池放养8-10尾;3、仿自然生态功能池饲养,即实行雌雄配对养殖,并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制定养殖技术操作要点,包括透光、透气、流水刺激等技术措施。养殖池水深0.2m左右。据观察,混养摄食略好于单养,但相互打架,咬伤现象时有发生,病害互感几率大,且不利于观察。单养克服了混养缺点,也因雌雄长期不能得到信息交流,不利于性腺发育;仿自然生态功能池饲养,克服了混养、单养的缺点,做到雌雄在饲养过程中,既能互通信息,又不相互残杀,对性腺发育十分有利。此外有室外仿自然生态养殖模式和室内立体盆养式,此种模式在陕西汉中比较普遍。

  当龄幼鲵大多采用塑料盆静水或流水养殖,据观察,静水养殖不如流水,摄食、生长、成活率等均要低些。

  二、关于大鲵的人工催产问题

  肖汉兵等在“养殖条件下大鲵性腺周年变化的研究”一文指出:在养殖条件下大鲵性成熟的同步性增强,均表现为春末夏初性腺生长,夏季达到成熟高峰,秋末繁殖过程结束性腺处于退化吸收阶段,冬季停滞发育的年度周期性规律变化,达到性腺成熟的高峰期处于七月底。

  阳爱生等在“大鲵性腺的组织学观察”一文中指出:通过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了解性腺发育的季节变化规律,观察结果表明:雌性卵巢进入Ⅳ期的成熟阶段,出现的最高百分比是在夏季为41%,其次是春末为31%,秋季为11%,秋季退化卵巢为51%,从雌性大鲵性腺发育来看成熟季节主要是夏季,当然春、秋两季也有成熟者,但春季大多为Ⅳ期初,其卵巢未能充满,卵球尚未长足。其成熟系数也大大低于夏季。秋季则是成熟季节的尾声,因为大部分卵巢此时正走向退化阶段。因此,一般而言从五月至十月大鲵卵巢均有成熟者,但主要成熟季节是夏季。

  杨焱清等在“雌性大鲵性腺发育活体观测”一文指出:曾经在2000年6月10日测量结束后,吧测得卵径最大的(卵径3.2mm左右)4尾雌鲵进行催产,其结果只有一尾获产,产卵数不足100粒,卵粒偏小,质量比较差。催产率达到63.9%68%,且卵色泽光亮,弹性好,由此说明大鲵产卵群体的产卵高峰为7月中下旬。

  杨焱清采取的是在大鲵繁殖季节,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测定雌鲵卵径大小,确定产卵鲵卵径范围。雌鲵的卵径产前扫描测量值与其产后实测值的相关方程式为Y=0.69X+3.09 (n=56,r=-0.9984),Y代表实测值,X代表产前扫描值。认为产前扫描值最佳产卵卵径为3.94.5mm,大于或小于卵径均为成熟或不成熟卵粒。

  我们从大鲵生理角度检测发现雌性大鲵性成熟的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且雌性成熟发育平缓,而雄性大鲵性成熟发育增速快退化亦快,这是否是雄性大鲵生理检测值易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还是雄性本身发育易受外部环境条件如水温等的影响,在夏季高水温(23度25度)条件下,造成大鲵精巢成熟后的等待期缩短,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大鲵人工繁殖实践证明,催产后的雄性大鲵在水温为23度25度条件下效应期过后能采得成熟(活体)精子的时间为13天,而将其移至水温1618度环境条件下饲养,能采得成熟(活体)精子的时间可延至1012天,这说明雄性大鲵生殖成熟与水温是相关的。因此,为确保大鲵人工繁殖成功,尽量减少雌雄同步差异,夏季饲养水温应控制在23度以内为好。

  三、关于大鲵的人工催产与催产药物

  大鲵在自然界,雌雄性成熟个体,通过相互信息交流,求偶配对,即可产卵排精,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欲使其产卵排精,必须自外源激素的作用下才能完成。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大鲵人工催产率具有很大空间,究其原因,与亲鲵培养、催产季节、催产激素的选择、配比、剂量等有关。关键是亲鲵培养,只有发育良好的鲵体,选择适宜季节,采用适宜的外源激素进行人工催产,才能达到理想的催产效果。据我们观察,建造自然生态功能池,实行雌雄配对养殖,投喂活食,适当光照和流水刺激,辅以微量添加剂是亲鲵培养的主要技术措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剂量 检测 群体 成活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