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水灾后水产养殖复产资料之一:灾后水产病害防治技术


  4、投喂药饵。药饵法是预防和治疗蟹病的常用方法。此法对河蟹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及保健有较好的效果。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免疫多糖、中草药等提高河蟹免疫力,一般连续投喂7天左右,投喂药饵前要使用一次杀虫药物,以杀灭河蟹体表寄生虫,同时进行水质调节,确保水质良好,溶氧充足;河蟹停喂一天饵料,第二天再喂药饵。药饵以傍晚投喂为主,为病蟹、弱蟹增加摄食药饵的机会。投喂药饵期间不要大量换水或补充池水,以免因刺激加重蟹病或引起复发。药饵投喂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水质调节。

  5、主要病害防治

  (1)细菌性病。洪涝灾害过后, 河蟹最易发生的是水肿病,黑鳃病和腐壳病等细菌性病害也会发生,并有可能同时并发,或交叉感染。水肿病主要症状为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全透明状,不摄食;黑鳃病主要症状为腮发黑,行动迟缓,呼吸困难;腐壳病主要症状是脊壳出现红点或红斑,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烂疡。治疗方法内服加外用。内服药饵可选用含量5%新硫酸青霉素200克、肝胆康250克、虾蟹复合维生素300克拌入50千克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外用,每亩每米水深用量用聚维酮碘160毫升或戊二醛400毫升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2天后用腐质酸钠底改改良底质;3天后用氨基酸解霸进行解毒,药物使用剂量参考药物说明书上的用量,使用时要开启增氧机,防止池塘缺氧。

  (2)纤毛虫病。病因病原主要是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类。河蟹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毛状物,活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手摸体表有滑腻感粘液。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附着,引起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体质虚弱难脱壳,引起河蟹大量死亡。该病主要是池塘条件受限,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放养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水中有机质含量偏高,造成养殖池水极度富营养化,致使纤毛虫及丝状藻大量繁殖孽生。特别是每年的7~9月份高温期,大量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生于蟹体上,严重影响了蟹的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应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水,保持水质清洁,科学投喂,并用“甲壳净”、“纤毛净”等全池泼洒。

  (3)“水瘪子”病。主要症状:肝胰脏病变,灰白黄、白黄、黑黄相间,甚至糜烂,肝胰腺小管轮廓模糊至严重萎缩、化水扯下步足,肌肉萎缩化水,能直接挤出3~5滴组织液,鳃丝发黑甚至萎缩,吃食减少,严重的肠道内没有食物,在水中活力强,出水活力减弱,在高温期出现死亡。形成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可能有气候、环境、苗种、营养、弧菌或微孢子虫等多个因素,导致肝胰腺受损,使代谢和免疫出现问题。防治措施:加强水质调节,选用净水、解毒药物于全池泼洒;科学投喂,选用大厂家优质饲料,严防投喂霉变的饲料,投喂冰鲜鱼一定要经过前处理,可用EM原露浇拌等;饲料中应适当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C、护肝保肝中草药等,提高河蟹的免疫能力;选用优质蟹种,特别是放苗前要进行消毒处理,放苗后用新噬菌皇或新菌克等蛭弧菌抑制弧菌。

  三、青虾养殖

  青虾养殖病害防治的主要管理措施和河蟹相似,定期做好水体消毒、水质调节、科学投喂、投喂药饵和及时增氧,现介绍几种青虾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固着类纤毛虫病。是由纤毛纲的多种原生动物寄生虾体表引起。病虾体表、鳃、附肢、眼柄及卵表面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严重时,鳃变黑,鳃丝腐烂,从而阻碍鳃的呼吸和分泌功能。防治可用,200克/亩纤虫净全池泼洒,病情严重隔1~2天后再重复1次,或用330克/亩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2、丝状细菌病。病原体为发硫菌等丝状细菌,轻微时,虾体局部附生;严重时丝状细菌缠绕全身,影响青虾摄食、脱壳生长。成虾患此病后,外观难看,品质下降。此病发生与水质差密切相关,采取大量换水的方法,或使用底必净、速效底改等水质改良剂,可抑制此病。成虾患此病,可用100克/亩菌藻清全池泼洒。

  3、红体病。此病多发生在投苗、除野、选捕后l~3天,多是因操作不善造成受伤后引起的弧菌感染。该病常呈急性发作,死亡率较高。初期症状是青虾尾部变红,继而扩展至游泳足和整个腹部,最后头胸部步足均变为红色。该病主要发生在七八月份高温季节。病虾行动呆滞,食欲下降或停食。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即在放苗、除野、选捕等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带水作业,虾体不要叠压。治疗时用200克/亩强氯精全池泼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细菌 饲料 免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