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生态农业传统继承与中国粮食安全




如何施肥才能用最小工本取得最大效果?人们强调要看时宜、土宜和物宜,把施肥比作对症下药,即所谓“用粪如用药”(陈旉语)。“夫肥沃硗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硗而埆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王充《论衡·率性》)。对于不同的土壤,由于用不断的施肥技术和耕作制度,都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产量。“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农书·粪壤之宜篇》

3、用灌溉来改良土壤水分状况。

农田的合理排灌对改善土壤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举例说,黄河流域先秦时代的沟洫制,就是通过开挖排水沟洫,形成长条型垄台,结合条播、合理密植、间苗除草等措施,建立行列整齐、通风透光的作物群体结构,不仅改变了涝渍返碱的土壤环境,而且创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战国以后,农田灌溉发展起来。人们往往用引水淹灌并改种水稻的办法洗盐,或者利用北方河流含沙量高的特点灌淤压碱。漳水十二渠和郑国渠在这方面都做得十分成功,使“千古斥卤(盐碱地)”成为亩产一钟的良田。西汉贾让曾对此总结说:“若有渠灌,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种秔稻,高土五倍,下田十倍。”(《汉书·沟洫志》)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也曾在黄河流域大规模放淤压碱。

南方梯山围水,也包含了通过适当排灌,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措施在内。南方水稻田的水浆管理,既要满足水稻生长各阶段对水的需要,又要避免稻田因长期渍水而温度不足、通气不良的弊病。陈旉《农书》记载江南水稻耘田采取“旋干旋耘”的办法,耘过的田,要在中间和四傍开又大又深的沟,把水放干,至田面坼裂为止,然后再灌水。这样做,就是为了提高地温,促进氧化。陈旉说这“胜于用粪”。这种开沟烤田的办法,至今仍流行于苏南地区,农民称之为丰产沟。为了改善水稻田土壤结构,又有犁冬晒垡,水旱轮作,在冬水田上开腰沟排水等项措施。至于秧田排灌管理,就更为细致了。

二、深厚的循环生态农业思想

上述这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实践,背后是深入的农学理论。

1、顺应天时。

农作物扎根于土地,但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阳光、水等土壤之外的自然元素。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长过程,首先是一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人类劳动对其的干预和影响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中国农民是重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的,但是,他们也知道,土地是在天地合一的生态大系统中存在的。

《尚书·尧典》:“食哉唯时。”把掌握农时当作解决民食问题的关键。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认识到了天的重要性。什么是“天”?在中国古代农书里,“天”指的是天象、气象、物候、节气等。从事农事,要和天象、物候、星象、气象相对应。

经过人们长期的探索,到了汉代,人们已经在前面节气的基础上,开发了农人在每个节气中要对应做什么事情的“行事历”。典型的如《四民月令》,主要是在二十四节气中在农业种植和田园生活中应该做什么的安排提示。这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是和天时相对照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

2、“用养结合”。

土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恢复或补充以后,才能继续种庄稼。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耕作制度来巧妙利用土地,又能通过主要以施肥来进行的恢复地力,才能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这种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壮的思想,使得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改造原来恶劣的土地成为良田,能够在高土地利用率和高土地生产率的条件下保持地力的长盛不衰,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的农学家陈旉已能满怀信心地指出:“或谓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抑何弊何衰之有!”这就是农学思想中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施肥 传统农业 生态农业
下一篇 :茶富通城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