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前段时间的阴霾天气,阳光灿烂映江红。劳作了大半天的横县南乡镇陈塘村村民徐富树仍然在田里忙活。刚刚收获的大头菜,整整齐齐地列成排堆放在地上,承载着他数月的心血。“趁难得的日头,赶紧收摘搬上船运回去,今个儿来回好几趟了!”徐富树脸上满是笑意,手脚利索地将一棵棵大头菜搬到船上。载满一船,徐富树发动引擎,船只在水面上划过一道长长的水痕……
春来收获 亩产八千菜农忙
近日,笔者走进南乡镇陈塘村,看到江边湿地上连片的大头菜绿意盎然,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收获的村民,好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我家种了3亩多地的大头菜,每亩能产8000多斤。”村民徐富树乐呵呵地说,“这大头菜越种越有奔头!”只见他麻利地将大头菜棵棵拔起,地里已然高高堆放着翠绿鲜嫩的大头菜,混合着泥土清香。粗壮如头大如碗,大头菜之名由此而来。笔者拣起一棵大头菜在手中掂量,大概有4公斤重。徐富树说,这还不算最重的,一棵大头菜一般有3公斤重,高五六十厘米,最重的有8公斤。
“一方水土一方菜,陈塘村特别适宜大头菜种植。”村支书徐华朝告诉笔者,陈塘村大头菜种植基地全部位于西津湖上游湿地郁江河道边缘上,水质清澈、土壤肥沃,富含适宜大头菜生长的多种矿物质。每年秋冬季节库区枯水期,农民挖回养分丰富的河泥培植大头菜,用水库水灌溉,加上当地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因而出产的大头菜香气独特浓郁,品质优于同类产品,享有“土鱿鱼”之美称。
据了解,横县大头菜列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多种植于南乡、马岭、陶圩等乡镇,尤以南乡镇为最,常年种植面积达4500亩以上。去年,镇党委、政府加大对大头菜种植的宣传发动力度,菜农种植大头菜热情高涨,全镇秋冬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
土法腌制 薪火相传三百载
在陈塘村入口处,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两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腌菜池。池长、高皆1.8米,宽1.2米,用当地红土混合鹅卵石砌成,池壁凹凸不平,颜色明显分层,由上至下,由浅入深。当地村民说,这是上百年腌菜“功力”所形成,如今这两个池子仍在使用。村里基本每户人家都有腌菜池,有的是两三户共用一个,大都是由水泥砌成。
将收获上来的大头菜堆放在自家腌菜池旁的空地上,徐富树随手拿起一棵,开始切菜。嚓嚓嚓——手起刀落,大头菜沾着泥的根部、突起的疙瘩、烂掉的部分转瞬就被砍掉,粗壮硕大的块根随即被切成厚度均匀的片状,被扔入身边的腌菜池中。铺满一层大头菜,徐富树便在上层撒一层盐。“腌制100斤大头菜大约需要放14斤盐。”徐富树边忙碌着,边向笔者介绍大头菜的制作工艺。
大头菜从田里收摘后,先要放在太阳下晒一天脱水,之后切成均匀厚度的片状,放进腌菜池中腌制。先在池底撒一层粗盐,放一层头菜,再铺一层盐,如此层层叠叠,放满整个池子后,盖上一层塑料膜防污染,且用大石头放在上面压实,大概腌制两天,便可起池,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一两天,再层层掺盐放入池中继续腌一两天,又取出晾晒。如此反复两三次,晒至八成干后即可密封贮藏于瓮缸内。“这是祖辈传下的土方土法,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三百余年。”徐华朝颇为自豪地说。
醇香味美 走俏市场富农家
坛盖一打开、香满一整村。横县大头菜以醇香味美享誉区内外,扬名全国。有资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横县大头菜已驰名粤港澳地区。上世纪60年代,南乡大头菜代表横县的土特产参加巴拿马国际农副产品展览荣获银奖,成为横县人的骄傲。
久闻盛名不如一尝为快。在徐华朝家里,他的儿子徐付忠下厨做了一道甜滑脆头菜片。将大头菜用洗米水泡二十分钟左右,切好片,且炒干水分,加入花生油、淀粉水、白糖、葱伴炒。不多时,佳肴上桌,只见其色泽金黄、入口绵甜香脆,回味无穷。据介绍,当地人利用大头菜做出的名菜很多,如“三宝汤”、头菜蒸鱼及头菜炖老鸭等,都是肴中精品。而不同年份的大头菜口味亦不同。如刚刚腌制好的大头菜呈青白色,带点微微的辛辣;密封贮存瓮缸内四五年的大头菜味道更为醇美,比当年出售的头菜价格往往要高1倍以上。
“皇帝女不愁嫁。”提到销售,徐华朝一脸喜色。当下正值收获时节,进村求购大头菜的客商络绎不绝。“横县金姐贸易有限公司年年来收购,加工制成袋装或瓶装的成品菜,远销东南亚和国内各大中城市。”徐华朝说。据悉,今年生大头菜每斤收购价达1.5至2元,腌制好的大头菜市场销售价为每斤4至5元,农民种植一亩的大头菜亩产值可达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2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