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民国时期如何办学 学费不全免 政府发“栽培费”



  其次,办学得有校舍,阎锡山雷厉风行,要求全省从省会到村庄几年内统统建起国民小学,要是全都使用新建校舍的话,不但财力上不允许,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得把孔庙、土地庙、关帝庙、龙王爷庙等等原有的公共建筑给占了,而占用孔庙必然招到封建遗老的反对,占用其他庙宇又招到善男信女的反对。
  最后,民国成立之后很多年,民间裹脚的风气依然盛行,而阎锡山最反对裹脚,还把严禁女人缠足的条例写进了他亲自撰写的《人民须知》里,当做全省学校的必修课,这是跟民风唱反调。
  所以,一开始老百姓都很反对,阎锡山推广起义务教育来也是阻力重重。好在阎锡山的手里有兵,哪里有阻力,他就派兵过去,用武力“弹压”。
  太原城西15华里,有个东社村,民国九年(1920年),阎锡山在该村普及国民小学,找不到校舍,占了村里的龙王庙,村民迷信,怕冲了龙王爷,群起而攻之,老师什么时候去上课,什么时候挨村民的打。阎锡山听说后,派手下的得力干将、混成旅旅长赵茨龙前去。赵茨龙带了一个排,荷枪实弹进了东社村,老师去上课,他们就在龙王庙门口站岗,再也没人敢捣乱了。
  问题是,山西那么大,村庄那么多,阎锡山把军队全派出去,也不够站岗的。为了使建校更顺利,阎锡山想出一招儿:直接让军官去办学。他给手下的旅长、团长、营长、排长都下了硬指标:每人包定几个村,在两年内把学校建起来,建成以后,他们直接担任该学校的校长。
  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民国元年(1912年),山西学龄儿童(该省规定7岁到13岁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上学的不到20%,阎锡山从民国五年(1916年)担任山西督军,民国七年(1918年)起开始在山西推行义务教育,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省学龄儿童就学比例已经达到了80%。
  阎锡山手下混成旅旅长赵茨龙,还曾协助阎锡山创办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并担任了该校的校长。在后来的几年里,这所学校为山西全省培养了一批批非常优秀的小学教师。
  阎锡山的同学、山西省军械局局长张维清,则在太原西郊创办了一所国民小学。张维清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会讲流利的日语和英语,该校的外语课就由张维清来担任。此人的教育能力非常突出,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居然能用英语跟外国人顺利交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军官都像赵茨龙和张维清那样有办校能力和教育能力,更多的军官只会打仗,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更是谈不上热爱,让他们去办学校,好处是能够迅速完成任务,坏处则是质量良莠不齐。
  阎锡山以强硬的方式这样推行教育,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只是阎锡山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而已。晚清时代,中国教育落后,处处挨打,处处让外国人瞧不起,给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有识之士留下了惨痛教训,所以阎锡山执政山西之后,迫切想把山西的教育搞起来。他说:“凡上过学的人,智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哪一国的人不明白,就要受别国的欺负,也就和乡下哪一家的人不明白就要受别家欺负是一样的。”
  3
  广东普及新式教育和社会教育
  民国时期,广东的教育走在全国前列,这与粤系军阀陈炯明的所作所为有着极大的关系。
  民国十年(1921年),陈炯明为了推动广东教育,成立了广东省教育委员会,聘请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当委员长,将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推进,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工作。
  那时候,民间比较守旧,没文化的人不重视教育,有文化的遗老反对新式教育,政府花大力气建成了国民小学和高等小学,每年又给公办学校补贴了那么多栽培费,大多数家长却不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
  以广州为例,当时规定6岁到13岁为入学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要没有残障和精神疾病,必须接受新式学校的义务教育,可是截至民国九年(1920年),全市57328名学龄儿童,上学念书的只有26251名,其中大约一半的小孩(调查数据是13000人)读的还是私塾。是因为家长没钱,上不起新式学校吗?不是。私塾没有财政补贴,学费比新式学校还要高,公办小学一年收费六七元,个别学校甚至收费更低,而私塾收费通常在10元以上。所以念得起私塾的小孩,自然念得起新式学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义务教育 学杂费 数据 猪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