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毛钱一斤的大蒜,如今整整涨了几十倍,有的地方甚至上百倍。
这是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中旬大蒜价格开始上扬,每公斤7.5元、12元、15元、17元、20元……大蒜价格上升曲线异常“坚决”,如今,早已贵比猪肉了。
市场供应相对紧张,大蒜价格算是“火借风势,越烧越旺”。对待涨价,种蒜者乐观其成,多少也有点赚头;炒蒜者喜不自胜,一轮涨价下来,收入比种蒜强就足以自慰;真正笑到最后倒是掌握定价权的外资,他们不动声色,隐藏在资本与供求背后,大赚特赚。
然而,如果静待这一轮涨价平息下来,真正的蒜农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原因何在?农产品(15.00,0.37,2.53%)价格炒作虽让农民短期内多收了三五斗,但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蒜农,往往获取的附加值最少。加上市场投机横行,干扰了农民和普通经销商的正常判断,最终受伤反倒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还有普通小商户。“资本炒家快进快出,赚够了撤走,最终接盘的经销商可能血本无归。”一位农产品专家表示。
除了蒜价大涨,绿豆、土豆、大豆等农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目前舆论焦点都集中在
“涨”上面,因为居民的抱怨最多。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市场也有价格扭曲之时,在此轮菜价涨落中,农业的“弱质”属性再次显现。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仍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多了更多,少了更少”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影响着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约占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中国大蒜的定价权却不由中国说了算。国内大蒜加工产业链过于简单,大蒜出口更多集中在初中级产品上,多以鲜蒜销售为主,深加工产品非常少,因此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大蒜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
事实上,大蒜问题只不过是中国经济话语权丧失的一个典型。定价权问题在中国很普遍,中国的大豆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产业,几乎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但都没有话语权,最根本问题在于产品定价权掌握在外资手中。中国蒜、中国豆的角色就长久在产业链利润最薄弱处挣扎。
因此,提升农产品不再是口号,争夺行业定价权是中国许多优势产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正是看到这方面的弱点,山东方面近期加强了对大蒜价格的定价权争夺,首次出台全球性的大蒜价格指数,进一步增加对价格的影响力。
当然,这其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着力,加强对农产品炒作行为的引导和监管。无论是不断变化的当前市场,还是炒作资本的逐利冲动,都决定了大蒜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疯炒的对象。要对这类炒作行为实施有效阻击,避免农产品成为炒作“概念股”,需要政府、行业、农民以及有关机构认真对待,形成监管合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和调控措施。
疯狂的大蒜,还能牛多久?时间表还有待观察,姑且让它自己疯去,民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市场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神话。我们要警惕渲染涨价气氛而影响社会心理预期,因为舆论越鼓噪,反而给了炒家炒作与出货的机会。如果近期觉得蒜太贵吃不消,不妨先委屈一下改改口味,吃点别的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6/hq_10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