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蜈蚣的个体发育介绍



    25天后的胚胎,长约18毫米,宽约2.5毫米。透过表面的皮膜,可以观察到,背部的管状心脏的搏动。这个时候的胚胎在母体抚育下,正处于蠕动和自由活动的中间状态,母体仍以带状的身体环保着他们。
(4)、胚胎后期    即第三次蜕皮后,各体节气门已与外界相通,但仍处在母体抚育条件下,以体内卵黄作为营养的自由活动阶段。
    在一次试验中,观察到由母体抚育的一窝胚胎,在产卵后的第三十七天发生第三次蜕皮;另有一窝,在第三十九天发生第三次蜕皮。
    蜕皮的过程是,从头部额凹裂开的裂缝钻出头部和随后的体节,触角也由他们的几部向末端逐渐蜕皮。当蜕皮至第七体节时,触角和前面的步足已完全蜕露出来。尚待蜕皮的后面的那些体节在身体前后蠕动状态下继续蜕皮,最后蜕皮的是尾节和最末步足。有时尾节因皮膜折叠过厚,蜕皮更为困难,一直拖延到最后完成。
    每个个体的蜕皮时间约需1小时;同一窝中几十个个体的蜕皮时间,虽然个体之间有早晚和快慢的差别,但在24小时内,全窝各个个体都有度过这一蜕皮的阶段。
    蜕皮前得胚胎,长约20毫米,宽约3毫米,而刚蜕皮的幼体,长24—26毫米,宽2.3—2.5毫米。显然,幼体提行的剧增,是由于蜕皮时纵向拉伸、横向变窄的结果。
    这次蜕皮后,整体完全变得背腹扁平。头部的口器与替补的附肢(颚肢和步足)都发育完全,步足跗节已既有以跗刺,前跗节(跗爪)也发生了副爪。身体两侧的气门已与外界相通,可以通过气门、气管与外界交换气体。
第三次蜕皮后的幼体,体色灰白,头板前端有明显的额沟,4对单眼还无黑色素,体节背板尚未呈黑褐色,体表几丁质层尚待加厚。幼体消化道内,第十至第十四节以后的中肠内,充满相当多的卵黄。这些幼体仍在母体周围,成群地自由活动;3—5天后,即产卵后的第四十二天左右,单眼已有黑色素,由表皮几丁质加厚而成淡黄色,颚肢与步足的跗爪呈黑色,这时幼体可离开母体而独立生活。
    离开母体的幼体,其中肠内的卵黄已变成乳糜状的消化物。这时可以开始喂食,他们异能贪婪地吃东西了。
二、胚后发育
1、身体生长发育期
    胚胎经过上述几个阶段已发育成为幼体,幼体外形与成体十分相似,而且各个器官(包括体内的许多器官)都已具备。但是,他们的性器官尚未充分发育,不能生殖。因此,我们称它为未成体。未成体的营养供给不再是卵黄,而是要依靠幼体自行猎获自然界的食物卫生,以加速促成身体生长和性器官向成熟阶段发育。
    由未成体到成体,以至性成熟后的成体,还需要伴随一系列的蜕皮现象。蜕皮时节肢动物生长大于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因为他们受到几丁质外骨骼的束缚,即使发育完成后,还需要继续生长。这样的生长过程就要以蜕皮方式解脱外骨骼的束缚。下面以蜕皮先后为序,叙述少棘蜈蚣未成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1)、第一次蜕皮    以少棘蜈蚣于6月下旬的产卵固化为例,它在8月上旬完成孵化,再经过胚胎发育阶段后,脱离母体独立生活。根据1978年8月3日的观察,他们的第一次蜕皮最早发生在当年9月6日,即独立生活后34天。但最为一个家族群来说,蜕皮盛期发生在第三十八天,最迟的蜕皮时在其独立生活后48天。蜕皮后,体长最小的33毫米,最大的34毫米,平均体长33.5毫米(20条),平均增加体长8.5毫米;而体重最小的11毫克,最多的16毫克,平均体重为12毫克,比脱离母体增加7毫克。
(2)、第二次蜕皮    这次蜕皮,是在独立生活后的第65天。蜕皮盛期出现在同年10月21日,为独立生活后的第69天。最末蜕皮的时间为第七十五天。此次与第一次蜕皮的幼体比较,平均增加体长13.5毫米、平均增加体重22毫克。第一次蜕皮至第二次蜕皮的间隔期俄日27—31天。
(3)、第三次蜕皮    未成体经过上述的两次蜕皮后,要经过第一个越冬期,长达半年的蛰居生活,使未成体的体长、体重都略有下降。当他们出蛰后,即翌年的4月30日,也就是他们独立生活后270天的时候,测定未成体的体长平均为45毫米、体重为33毫克。随着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未成体日趋活跃起来。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这些未成体在4月下旬开始摄食,体重也随着回升和增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蜈蚣 间隔 成熟期 马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