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蜈蚣的个体发育介绍



    必须说明的是,成对的附肢萌芽把胚条的各节分成两部分;外侧的左右不分愈合呈背板,而内侧的左右两部分愈合呈胸板。
3、器官形成期
    为了叙述与观察的方便,我们把海曼思索索的器官形成期,试分作如下的几个阶段。
   (1)、胚胎第一期    即胚胎形成初期。当受精卵发育到第十三天前后的时候,胚条各分节上的附肢原基明显增长。触角前移,与口并列在同一水平线上。前触角也由于触角前移被推向最前方,变得更明显。不成对的上唇的额板下缘变成片状,悬在口部。同时,在对生的胚条之间的腹膜横向伸张(图7—3,A、B),最后使头、尾两端逐渐达到彼此接近。至胚胎的头、尾相触时,在卵的“赤道”处,卵膜叠成上、下两片而形成一条横沟,把大部分卵黄隔成上、下两部分。胚条外面的囊胚层,也同时随着迅速扩展,把整个发育的胚条和全部卵黄完全包裹起来,形成一层完整的胚皮。个体发育到这个时候,已形成胚胎(即胚,或胎儿)。当胚胎初步形成时,被包裹的卵黄仍然大部分呈角锥体状。从侧面观察胚胎,腹面左右两侧出现成串的神经节,但尚未移至腹面正中线上,更没有连合成神经索(图7—4,A)
(2)、胚胎第二期    即卵壳破裂和第一次蜕皮后的发育阶段。受精卵发育到约15天后,透过胚皮可以观察到,第二小颚胚芽基部外侧各有一褐色几丁质小齿,称为破卵齿。当卵膜限制了胚胎继续生长发育时,卵齿刺破卵膜、卵腹横裂成两半,一半盖着胚胎的上半部,另一半盖着胚胎的下半部。在卵膜裂缝中,可以看到暴露出来的胚胎的头、尾部。
    在卵膜破裂后,彼此相触的头部和尾部渐渐分离开来,包在外面的腹膜上、下片之间也随着渐渐分开,胚胎中央为一圆形空隙,胚胎形成马蹄状。同时,触角和不足迅速增长,包在胚胎外面的胚皮开始脱离胚胎,完成第一次蜕皮。但是,这次蜕皮,不是由于肌肉收缩而主动完成的。这时的胚胎第一触角已分为17节,而其他附肢分节还不明显。最末步足也不比其他步足长、大;胚胎末端的生殖节原基也不够发育(图7—4,B)
(3)、胚胎第三期    即第二次蜕皮后的生长发育阶段。第一次蜕皮后的胚胎,虽然头、尾两端越来越分离,但他们的体态仍保持马蹄形。产卵后的第二十一天前后,发生第二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是自头部开始,并以为内这时胚胎已有能伸缩的肌肉组织,使身体可以蠕动了,但是蜕皮进行得非常缓慢。据初步观察,这次蜕皮常常需要24个小时(也许受到观察影响,会延长些时间)才能够完成。在蜕皮的皮膜外面,却常粘着第一皮层和分层半球状的卵壳。
    刚蜕皮的胚胎,仍呈马蹄状,白色,消化道内贮有大量的卵黄,使幼体的身体出现黄色。在幼体头部两侧的眼位上,先出现明显的眼丘,在各体节侧面气门的部位上各自出现1对下垂的半圆形突起。透过表皮可看出,每个眼丘上有4个单眼和体节气门的雏形。除第一触角早分为27节外,大颚尚发育不全,缺少几丁质齿,而且整个大颚还未嵌入头壳里去,暴露在下咽的两侧。但是第一和第二小颚,以及颚足的外形和它们各自的分节已与成体相似。各对步足的转节不甚明显,而前股节、股节、胫节、跗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前跗节(跗爪)却相当分明。跗爪无副爪。这时最末步足比其他步足已有明显的增长,但尾节仍呈心脏形(图7—4,B)。
    第二次蜕皮后的胚胎,长11.5—12.5毫米,宽约2.3毫米。弯曲的身体经常蠕动,体节和步足也能伸缩自如。马蹄形的胚胎经过一天后,几乎完全可以伸展开来。
    伸展后的胚胎,全体呈乳白色。表皮尚未几丁质化。幼体的头部变得扁平,头板已与成体相似,已近于圆形。只有上唇上不已开始几丁质化而呈现淡黄色。上唇中缘尚无中间齿,这时大颚大半嵌入头壳内;在大颚游离缘上出现5个几丁质化得突起,代表大颚的有4个颚齿和1个毛叶。身体中部仍保持圆柱状的原始状态,但每个体节都可分出背板、胸板和侧板;在头板和第一步足体节背板之间有一相当显著的颚足体节的背板,至成体时,几乎完全退化。在各节侧板上的气门仍呈突起状,因有皮膜包裹,不与外界相通。尾节和头部一样,变得背腹扁平,并出现基侧板,但基侧板上尚无腺孔。而最末步足已伸向后侧方,在它的前股节上已有成体所具有的棘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蜈蚣 间隔 成熟期 马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