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食用菌栽培技术 > 蘑菇种植技术

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对比试验


    白灵菇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中多种出菇方式并存,栽培经济效益差别很大。为此,笔者就近几年当地白灵菇生产中常用的6种出菇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适于我市出菇管理方式,提高白灵菇栽培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①供试菌株:白灵2号,引自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母种培养采用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均采用麦粒培养基,其配方:优质小麦94kg,石膏1kg,锯木屑5kg。②栽培料配方:棉子壳84%,麸皮10%,三元复合肥1%,石灰2%,石膏1%。料水比为1∶1.3。

    1.2 试验方法 2003年9月22日装袋,9月24日接种,11月上旬菌丝长满袋,2004年3月2日移入大棚进行出菇管理。出菇分6个处理。A.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将菌袋脱袋后从中间截断为等长两段,断面向下立式排放于棚内事先挖好处理的畦内,菌袋间空隙填湿土,表面再覆土1.5cm左右;B.脱袋立式覆土出菇。将菌袋脱袋后立式排放于棚内事先挖好处理的畦内,袋中间空隙用湿土填满,表面覆土1.5cm左右;C.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将菌袋中间长约1/3的塑料袋用消过毒的刀片划去,两头各1/3塑料袋留下,同时划去两头多余塑料袋,然后将菌袋卧式堆叠逐层排放,层间覆2~3cm湿土,最上层和各层两头露环状菌料的袋均用湿泥土覆盖,堆叠5层;D.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菌袋一端用消毒刀片与料面齐划去多余塑料膜,另一端也划去塑料膜并露出1cm长的菌料。摆放2排菌袋,露1cm长菌料端均朝里向对,排间隔20cm,连菌袋宽60cm,排间空隙填湿泥土,层间填土3cm,逐层向上排,最上层也用土覆严;E.双向卧式出菇。将塑料袋两端齐菌料面处用消过毒的刀片划去塑料膜,然后逐层卧式排放,不覆土;F.单向卧式出菇。将塑料袋一端齐菌料面处用消过毒的刀片划出塑料膜,然后逐层卧式排放,划去塑料膜一端朝同一方向摆放,不覆土。

    上述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用菌袋100袋。

    出菇管理:温度调控在10~20℃,空气相对湿度80%~90%,给予一定的散射光(200~300lx)刺激,每天早晚通风2次,每次30min。

    1.3 观察记载 观察不同方式出菇情况,记载出菇时间、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畸形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出菇时间影响 由表1可看出C出菇方式最快,采收时间最短,其次为D方式;而B出菇方式最慢,采收时间最长;E、F则处于A、B和C、D之间。其原因可能是我地3月份地温比空间温度低,故地下覆土出菇时间较长,出菇至采收较晚;而层间覆土出菇方式温度较层间不覆土恒定,故出菇快,采收时间早。

    表1 不同出菇方式出菇及采收时间

    出菇方式 A B C D E F

    处理至出菇(d) 25 26 18 19 20 21

    出菇至采收(d) 13 14 10 11 12 12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总袋50%出菇平均天数。

    2.2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外部形态影响 由表2可看出,A、B、D色泽均显黄色,且子实体个大,含水量较高,长相不规则、柄长。原因是由于覆土中营养好,水分足,且靠近地面处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所至。而C、E、F子实体色泽洁白,含水量低,形状较规则,柄长适中,符合商品菇要求。原因是由于这三种出菇方式处于空中,通风透气性比较好所致。

    表2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子实体形态影响

    出菇方式 菌盖色泽(cm) 菌盖直径(cm) 菌盖厚度(cm) 菌柄长度(cm)

    A 白色稍带黄,含水量高 9.1~15.2 2.2~4.5 3.1~5.2

    B 白色带黄,含水量高 8.5~16.1 2.6~5.2 3.0~5.5

    C 洁白,含水量稍高 8.1~22.1 2.1--4.1 2.4~3.8

    D 白色微黄,含水量较高 8.4~24.3 2.4~5.2 2.8~5.1

    E 洁白,含水量低 5.1~20.2 1.3~2.4 1.8~2.9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白灵菇 处理 石膏 重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