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仔鸡饲养

农户肉仔鸡饲养全程流行疾病调查与分析


笔者于2006年2-9月对山东临沂平邑地区“公司十农户”经营模式的养殖小区进行驻地考察,发现养殖户一般选择塑料大棚或采用“砖+泥土+石棉瓦”构筑的简易鸡舍。从建筑质量上看,无论塑料大棚还是简易砖瓦结构鸡舍,冬季保温、夏季防暑性能都比较差。由于鸡舍简陋、设备匮乏,舍内小气候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饲养管理水平低,卫生消毒较差,疫病防治观念落后。传染病、环境病、饲养管理性疾病互为诱因,疾病全程不断,严重影响肉鸡的健康生长。 

  1 发病规律 

  1.1 不同季节发病规律 

  1.1、1 初冬至早春季节发病规律 在每年11月初至次年2月底这段时间内,通风和保温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在饲养早期(1~2周),由于鸡舍较干燥,舍内一般闻不到明显的氨气。3周龄以后,鸡只逐渐长大,采食和饮水量加大,排便量增加。由于保温舍内不能及时有效的通风,新鲜空气得不到补充。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开始在舍内大量聚集,氨气熏人,空气污浊,湿度升高,舍内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此时,鸡群逐渐出现病态,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腹水症。有的鸡群发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鸡群周死淘率从1-3周龄的0.3%-0.6%渐渐升高至5-7周龄的2%-3%。 

  1.1.2 夏季发病规律 夏季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小。在饲养早期可根据舍内需要打开门窗通风,鸡群前4周内生长发育基本正常。随着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舍内密度逐渐加大,产热量增加,而散热不畅。由于没有风机和水帘,只依靠自然通风,当舍外温度升高,鸡只饮水量显著增加,鸡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拉水样粪便或未消化的料粪,鸡生长减慢,抵抗力减弱,易发生各种传染性疾病。如遇闷热天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鸡群中暑大量死亡。一般来讲,夏季养鸡4周龄前,鸡群发育基本正常,周死淘率在0.3%-0.4%。4周以后,随着舍内环境条件逐步恶化,鸡群采食量减少,增重下降,易感性增强,死亡率增加。 

  1.2 不同养殖阶段发病规律 肉鸡在饲养过程中的疾病发生有明显的规律可循,根据肉仔鸡的生长特点,可将其生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6日龄,第二阶段为17~35日龄,第三阶段为36日龄至出栏。 

  1.2.1 第一阶段发病规律 第一阶段肉仔鸡身体处于全面生长阶段,此阶段鸡群是否发病往往与鸡苗的体质有关,若鸡苗健壮、进雏前准备充分,饲养管理合理,此阶段肉鸡很少发病。一些知名公司的鸡苗,体质健壮,在前期的饲养管理中省心省力,药费投入很低,而有一些厂家的鸡苗,价格便宜,但鸡苗大小或质量参差不齐,弱雏多,有时还会发现很多肉仔鸡腹部膨大,剖检可见脐炎,卵黄吸收不良,肝变性肿大等病变,这种鸡苗若进行抗体检测,会发现新城疫等母源抗体水平偏低或高低不均,有的厂家为了减少早期死亡率,往往在鸡苗刚出壳时便肌注头胞噻呋钠,但当2~3d药力消除后,鸡苗便有大肠杆菌早期感染,7日龄内便发生肝周炎和心包炎,体质弱的鸡苗除了早期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外,免疫效果差,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也常常不可避免。 

  1.2.2 第二阶段发病规律 第二阶段肉仔鸡以骨骼发育为主,第二阶段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处于关键时期,由于该阶段各种母源抗体水平逐渐降低或消失,处于快速生长的应激状态,是多种疾病易发的时期。该阶段常发生的疾病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病、腿病、猝死症、腹水症等,而且常常发生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 

  1.2.3 第三阶段发病规律 第三阶段肉仔鸡以肌肉生长为主,该阶段是肉仔鸡饲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此阶段饲养环境越来越差,很多病原体也悄然入侵鸡群,非典型新城疫在这个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是该阶段发病的基本特点。另外,该期也是中暑病的易发阶段。 

  1.3 其它情况下的发病规律 肉仔鸡的发病情况有时视不同的饲养方式、养殖人员素质、养殖环境、养殖规模而有显著差异,如架养易患腿病和胸部囊肿;未有经验的初养者养鸡早、晚期死亡率较高;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后期死亡率较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肉鸡 免疫 新城疫 抗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