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饲用益生菌亟待破解的技术瓶颈


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规模化猪场饲养管理限制了子猪接触土壤,肉鸡和蛋鸡的饲养基本是将动物与周围环境隔离开,客观上不利于畜禽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导致肠道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养殖过程中,遇到外界条件变化时容易导致畜禽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降低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子猪病理性腹泻和禽类坏死性肠炎是困扰我国现代畜禽养殖的重点问题,目前主要是通过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在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残留等缺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益生菌制剂、酶制剂、酸化剂等成为近年来绿色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热点,尤其是益生菌制剂备受关注。

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在健康子猪肠道内,至少有400种~500种微生物,活菌数量可达100万亿,菌群的种类和比例处于复杂的动态平衡,并且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动物种属、个体和胃肠道的部位特异性,不同益生菌种类和剂量对不同动物的益生功能也有差异。益生菌制剂的功效依赖于益生菌菌种的组成和配比,目前国内市场饲用益生菌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芽孢杆菌类、乳酸菌类和酵母类。芽孢杆菌类和酵母类益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不是动物肠道的原著优势菌群。但是因其显著的生物学功能和成熟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在饲用益生菌领域应用最早也最为成熟。乳酸菌类的益生功能显著,但是因其不能耐受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产品质量不稳定,应用潜力和范围受到限制。随着近年微囊包被技术的发展,乳酸菌类益生菌制剂的研究与应用得到极大的推动。国内饲用益生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工业生产菌株缺乏

我国各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发酵制品经过数千年自然驯化,保留了许多具有优良发酵性能和益生功能的益生菌菌株,国外学者经常在我国各地取样回国研究,开发成成熟的技术产品。中国国家三大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有数万株微生物菌株,但能直接应用于饲料添加剂领域的生产菌株少之又少。饲用益生菌生产菌株不仅要求益生功能显著,还必须能够耐受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且易于低成本、大规模发酵培养。国外饲用益生菌企业多是专业化的公司,有几十年以上的研究生产经验,菌种经过选育,产品有效活菌含量较高,杂菌率低,品质稳定。国内活菌制剂专业化的公司研发经验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当前畜牧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急需选育大量具有优良益生功能、能够满足饲料加工需求的饲用益生菌工业化生产菌株。

发酵工艺有待提高

益生菌的发酵培养是工业化生产实践的首要环节,也是生产高活性益生菌制剂的核心步骤,后处理工艺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发酵终产物中益生菌生物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用益生菌制剂的制备成本,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产品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随着食品、医药等领域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益生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已有大幅改进,但饲用益生菌应用领域要求制备成本要远低于食品和医药领域,因此在整体发酵水平上还有待提高。

后处理工艺有待改进

芽孢杆菌类益生菌芽孢形态具

有较高的抗逆性,但是乳酸菌类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活菌数量会急剧下降,到达肠道后有效菌含量大幅降低。乳酸菌抗逆性弱是其在生产应用中的主要瓶颈。微胶囊技术是保护益生菌活力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国内外乳酸菌的微胶囊制剂产品存在制备成本高、溶出率低、包被率低等不足。在产业化应用中急需优化包被芯材、壁材组合,以提高饲用乳酸菌制剂的活菌存活率,研究高效包被工艺,从而大幅降低制剂成本。

应用配套技术不规范

饲用益生菌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受饲喂条件和养殖环境的影响,比如剂型选择、添加剂量、使用时间、环境要求等;不同种类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益生菌的种类及剂量需求也有差异。另外,目前市场上饲用益生菌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功能定位不明确、养殖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导致饲用益生菌制剂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发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免疫等预期益生功能的原因之一。急需在饲用益生菌产品研制过程中,对不同子猪、蛋鸡、肉鸡品种进行大群体饲喂试验,从复配技术、增效技术、使用方法、使用途径等方面建立科学的配套应用技术方案,为饲用益生菌新技术与新产品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发酵 剂量 肉鸡 饲料添加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