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代谢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对禽类有较大的毒害,主要侵害肝脏,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玉米、花生、稻和麦子等谷物以及棉籽饼、豆饼、麸皮、米糠等饲料易被黄曲霉菌或寄生曲霉菌污染产出毒素。禽类采食了这些被污染的发霉变质饲料即可发生中毒,尤以幼鸭的敏感性最高。
二、主要症状
幼禽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不良,贫血,冠苍白,拉血取消稀粪,叫声嘶哑。幼鸭还常有鸣叫,脱毛,步态不稳,跛行,呈企鹅状行走,腿和脚呈淡紫色。死亡前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症状。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主要食欲减少,消瘦,衰弱,贫血,表现全身恶病质现象,时间长者可产生肝组织变性(即肝癌)。开产期推迟,产蛋量下降,蛋个小。有时颈部肌肉痉挛,头向后背。
三、剖检特征
特征病变主要在肝脏。急性中毒时肝脏肿大(为正常的2~3倍),质变硬(有肿瘤结节),色泽苍白变淡,有出血斑点或坏死;胆囊扩张。肾脏苍白、肿大,质地脆弱。胰腺有出血点。胸、腿部肌肉有出血点。小肠有炎症。慢性中毒时,肝脏发生硬化、萎缩。肝呈土黄色,偶见紫红色,质地坚硬,表面有白色点状或结节状增生病灶。肾出血、心包和腹腔有积水。
四、实验室诊断
可疑饲料直观法:取代表可疑饲料样品(玉米、花生等)2~3千克,分批放盘内,摊成薄层,直接放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如样品中有黄曲霉毒素G1、G2,可见G族毒素的饲料颗粒发出亮黄绿色荧光;若含黄曲霉B族毒素,可见蓝紫色荧光。若不见荧光,可将颗粒摔碎后再观察。
化学分析法:将可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提取和净化,用薄层层析法与已知标准黄曲霉毒素相对照,可知所测毒素性质和数量(参照我国食品卫生法有关资料)。
生物鉴定法:取待测样品溶于丙二醇或水中,经胃管投给1日龄雏鸭,连喂4~5天。对照的各雏鸭给喂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从0~16微克。在最后1次喂毒素后再饲养2天。然后扑杀全部雏鸭,按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程度(一般分为0到4或5+几个等级),来判定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多少。雏鸭黄曲霉毒素B1的LD50为12.0~28.2微克/只。也可取肝组织固定,作组织检查。上述法为世界法定通用的方法。也可将可疑饲料作动物发病试验。
五、防制要点
(1)对霉变饲料可用以下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挑选霉粒或霉团去毒法:用石灰水浸泡或碱煮、漂白粉、氯气等方法解毒;辐射处理法;氨气处理法;利用微微物(无根霉、米根霉)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黄曲霉毒素解毒,转变成毒性低的物质;采用热盐水浸泡,是经济安全的好方法,但需时较长;加热加压相结合的办法对许多霉菌及毒素有破坏作用,但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毒素对热的反应稳定。某些研究者报道了水合硅酸钠钙与黄曲霉毒素有高度亲和力,它能与毒素形成稳定化合物,使毒素活性下降。有报道称酶能使玉米赤霉烯酮的Latone环,Epoxidase酶能降解单端孢霉毒素类分子中的12.13—环氧基团等。有报道用20%氨去毒,其效果达90%以上。
(2)发现中毒病禽,就立即更换饲料,加强护理,供给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混于饮水中。
(3)也可应用制霉菌素治疗,每禽口服制霉菌素3~5万单位,每天2次,连续2~3天。
(4)用0.1%的硫酸铜溶液饮水3~5天。或服泻剂(盐类)每只1~3克排毒。或饮水中加0.5~1%碘化钾3~5天。
(5)彻底消除鸡场上粪便(含有毒素),集中用漂白粉处理,用具用0.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6)加强饲料保管,防止饲料发霉。特别是梅雨季节,更要注意防霉。对质量较差的饲料应添加0.1%的苯甲酸钠或75%丙酸钙1千克加入1吨饲料中作防霉剂,已被霉菌污染的饲料,可用甲醛熏蒸或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消灭霉菌孢子或抛弃不用,另作处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11-04-15/13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