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孵化前的准备工作
1.1 制订计划 在孵化前,根据孵化与出雏能力、种蛋数量以及雏鸡销售等具体情况,订出孵化计划。一般每周入孵两批,工作效率较高。也可采用3天入孵一批,孵化效果好,工作效率高。现将孵化计划分别叙述如下:①每周7天中,隔3天和隔4天各入孵(出雏)1批;②1周中固定周1、周4各入孵1批,周5、周1各移盘1批,周1、周4各出雏(出售)1批;③本周转计划每6批为一个周期,即第二周期第一批(总批次第七批)的种蛋入孵至第一周期第一批的入孵器中(1~2台),第二周期第二批(总批次第八批)的种蛋入孵至第一周期第二批的入孵器中(3~4台),依次类推。
1.2 用品准备 入孵前1周一切用品应准备齐全,包括照蛋灯、温度计、消毒药品、防疫注射器材、记录表格和易损电器原件、电动机等。
1.3 验表试机 孵化器安装后或停用一段时间后,在投入使用前要认真校正、检验各机件的性能。尽量将隐患消灭在入孵前。
1.4 入孵前种蛋的消毒与预热 入孵前种蛋应采用高锰酸钾或新洁尔灭严格消毒,从而改善孵化效果,提高苗禽成活率。此外,入孵前预热种蛋,能使胚胎发育从静止状态中逐渐“苏醒”过来,减少孵化器里温度下降的幅度,除去蛋表凝水,以便入孵后能立刻消毒种蛋。有研究认为:种蛋保存时间较长(2~4周),入孵前在21℃~24℃下预热,可以提高孵化率。而种蛋保存时间在2周内,预热对提高孵化率无效。
1.5 预热方法 入孵前,将种蛋在不低于22℃~25℃环境中,放置4~9小时或12~18小时。种蛋放在38℃环境中1~5小时或38.3℃预热6~8小时,虽然能提高孵化率,但需增加设备和开支,生产上很少采用。
1.6 码盘入孵 将种蛋码在孵化蛋盘上称码盘。国外采用真空吸蛋器码盘。在国内,因孵化器(孵化盘)类型颇多,规格不一,所以码盘还不能实现机械化。一般可每天码上若干种蛋,装在有活动轮子的孵化盘车上,挂上明显标记 (注明码盘时间、品种、数量、入孵时间、批次和入孵台号等),然后推入贮存室保存。一般整批孵化,每周入孵两批;分批孵化时,3~5天入孵一批,入孵时间在下午4~5点钟(视升至孵化温度的时间长短而定),这样一般可望白天大量出雏。
2 孵化的操作技术
2.1 温度调节 孵化器控温系统,在入孵前已经校正、检验并试机运转正常,一般不要随意更动。刚入孵时,开门入蛋引起热量散失以及种蛋和孵化盘吸热,因此孵化器里温度暂时降低,是正常的现象。待蛋温、盘温与孵化器里的温度相同时,孵化器温度就会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大约历时数小时(少则3~4小时,多则6~8小时)。即使暂时性停电或修理,引起机温下降,一般也不必调整孵化给温。只有在正常情况下,机温偏低或偏高0.5℃~1℃时,才予调整,并密切注视温度变化情况。
2.2 湿度调节 孵化器内挂有干湿温度计,每2小时观察记录1次,并换算出机内的相对湿度。要注意棉纱的清洁和水盂加蒸馏水。相对湿度的调节,是通过放置水盘多少、控制水温和水位高低来实现。
2.3 转蛋 1~2小时转蛋1次。手动转蛋要稳、轻、慢,自动转蛋应先按动转蛋开关的按钮,待转到一侧45度自动停止后,再将转蛋开关扳至“自动”位置,以后每小时自动转蛋1次。但遇切断电源时,要重复上述操作,这样自动转蛋才能起作用。
2.4 照蛋 照蛋要稳、准、快,尽量缩短时间,有条件时可提高室温。照完一盘,用外侧蛋填满空隙,这样不易漏照。照蛋时发现胚蛋小头朝上应倒过来。拍放盘时,有意识地对角倒盘(即左上角与右下角孵化盘对调,右上角与左下角孵化盘对调)。放盘时,孵化盘要固定牢,照蛋完毕后再全部检查一遍,以免转蛋时滑出。最后统计无精蛋、死胚蛋及破蛋数,登记入表,计算受精率。
2.5 移盘 鸡胚孵至18~19天后,将胚蛋从入孵器的孵化盘移到出雏器的出雏盘,称移盘或落盘。笔者认为鸡蛋孵满19天再移盘较为合适,具体掌握在约10%鸡胚“打嘴”时移盘。孵化18~19天时,鸡胚气体代谢旺盛,是死亡高峰期。推迟移盘,鸡胚在入孵器的孵化盘中比在出雏器的出雏盘中,能得到较多的新鲜空气,且散热较好,有利鸡胚渡过危险期,提高孵化效果。移盘时,如有条件应提高室温。动作要轻、稳、快,尽量减少破蛋。出雏期间,用纸遮住观察窗,使出雏器里保持黑暗,这样出壳的雏鸡安静,不致因骚动踩破未出壳的胚蛋,而影响出雏效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9-06-26/2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