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禽流感防控体系仍存完善空间


  1月13日24时,北京市卫生局宣布解除人禽流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应急响应,这一应急响应启动于1月6日17时,持续时间7天零7个小时。

  感染者死亡事件发生后,如何使禽流感防控环节更趋完善的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

  当下,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怎样保证不会接触禽流感疫源”。这次事件中,一只带着禽流感病毒的鸭子,从出栏到交易市场,一路畅通无阻,并最终感染了接触者使其死亡。这至少说明,目前我们的监督防控体系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国家农业部兽医局的一位官员公开表示,按照国家规定,每一只鸡鸭禽类在养殖过程中都要注射禽流感疫苗,出栏前要进行健康检查,对大中城市活禽市场进行禽流感全面监测。但来自疾控系统的一位官员也承认,虽然国家要求全部免疫,但是很难达到100%,毕竟还有很多散养的鸡鸭。这部分禽源,第一,并不能及时注射禽流感疫苗;第二,出笼前的检查,只是卫生方面的检疫,而不是对禽流感病毒的检查,而且也不是全部检疫,只是抽查。

  一些禽类养殖户也表示,预防禽流感的重要环节就是至少每隔三个月就给家禽打一次疫苗。但是一支疫苗的作用只能保持三个月,一般不能维持一个养殖周期,目前有些养殖场也不愿继续注射疫苗,既然做不到这一点,在预防环节就埋下了隐患。禽流感防控专家、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最近也公开承认“仍有近1/4的病例感染来源不明,尚不能排除环境到人的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追溯机制同样有待完善。

  有关研究机构介入之后,在黄燕清死亡的当日就确定了她是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且在一个星期之后,就确定感染源为禽源。于是有关部门试图依据活禽交易者提供的信息,专程赶到可能的来源地,追溯携带禽流感病毒鸭子的来路。尽管追溯的结果是“一切正常”,但这并没有解决人们对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是否依然还在市场交易的担忧。

  如何实现有效追溯?来自卫生部们的多位禽流感防控专家曾经表示,推行禽类规模化养殖和“生禽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是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的关键。

  定点屠宰,一是减少了居民直接接触活禽的机会,也就降低了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几率;二是一旦出现禽流感病毒疫情,也可很快从源头确认禽类身份。

  但生禽定点屠宰困难显而易见,一直以来生禽散养非常普遍,不科学的饲养方式随处可见,而长期以来老百姓“喜活、现杀”的习惯更是根深蒂固。

  这方面有必要借鉴生猪屠宰管理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灌水和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给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于是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目前这一制度推行已有10年之久,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流通和监控模式,这为“生禽定点屠宰”的实现提供了很多现成的经验。

  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禽流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也仍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本来处在禽流感疫情防控第一线,最有可能“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禽流感病毒感染者,并提供最专业处置措施。如果由于“疏忽”而失去预防和控制最佳时机的事情,将为疫情可能的更广范围传播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将大大增加政府防控疫情的成本。

  此次北京的禽流感病毒感染者,在确诊前连续多日当作肺炎治疗,而且疗效非常不明显,如果按照2004年就已经启动的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就应该知道,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已经符合上报标准,并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和排查工作。虽然其后是走了这样的程序,但发现时已经距离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至少一星期以上,此时患者已经死亡了。

  北京市卫生局在1月12日,专门针对342名来自各个系统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举办了一次“人禽流感防治知识骨干培训班”,希望紧急培训出一批具备丰富禽流感防护知识的专业人员,布置在防控第一线,是当前非常必要的措施。加强全体医护人员对禽流感、非典等烈性传染病知识学习的常态化,真正让第一线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树立起敏锐的防控意识,将是解决防控隐患的重中之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禽流感 禽类 检疫 散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