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低聚木糖对蛋鸡的促生长作用及促生长机理研究


yzyz
  在YQX-1型厌氧培养系统中,采用(37±1)℃严格厌氧培养双歧杆菌。先以活化培养基分别培养青春双歧和两歧双歧杆菌种母36h后,再接入低聚木糖培养基。 yzyz
  1.4 分析和测定 yzyz
yzyz
  蛋鸡饲养时每天下午3时分组记录蛋数、称量蛋重和饲料消耗量,试验结果用t检验其显著性。随机抽取鸡蛋进行质量分析,由南京农业大学测定。 yzyz
  总还原糖测定采用DNS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低聚木糖的糖组成。 yzyz
  2 结果与讨论 yzyz
  2.1 添加低聚木糖对蛋鸡生产能力的影响 yzyz
yzyz
  为检验低聚木糖对动物的促生长效果,分别在3个蛋鸡厂A、B和C同时进行了添加饲喂试验。试验自10月至12月共历时60d,低聚木糖添加量分别为饲料用量的0.007% 和0.010%(w/w),试验结果见表1。 yzyz
   如表1所示,由于饲养环境和条件的不同,3个蛋鸡厂的生产水平略有差异,但试验结果一致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饲料中添加0.007% 低聚木糖后,蛋鸡的日产蛋数和日产蛋重均显著提高,而日饲料消耗量没有显著差异(t检验,取α为0.05,双侧检验)。除鸡厂C外,添加0.010% 低聚木糖时的日产蛋数和日产蛋重的提高不显著。 yzyz
   相比而言,添加低聚木糖0.007%组的产蛋效果更好,不仅可减少低聚木糖的用量30%,而且产蛋率可提高2.0%~4.0%;产蛋重可提高4.5%~6.3%;蛋料比可提高3.6%~5.7%。因此,低聚木糖合理的添加量可选取为饲料重量的0.007%。 yzyz
  2.2 添加低聚木糖对蛋品质量的影响 yzyz
yzyz
  对蛋品质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添加低聚木糖后,鸡蛋的蛋形、蛋壳、必需氨基酸(见表2)和微量元素等指标(未发表)与空白对照组并没有显著差别。但同时发现,添加0.007%低聚木糖后鸡蛋外壳颜色红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并且某些品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表),这为高品质的绿色鸡蛋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 yzyz
  2.3 低聚木糖对动物的促生长机理 yzyz
yzyz
  青春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是动物肠道内典型的双歧杆菌。在体外严格厌氧培养系统中模拟动物肠道内的厌氧环境,以5.00g/l低聚木糖为碳源,自然pH值条件分别培养两歧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生长情况如图1所示。 yzyz
  由图1可见,在体外严格厌氧条件下低聚木糖对两种双歧杆菌都能有效增殖,且增殖规律相似:消耗低聚木糖的同时,菌体浓度增长,培养基的pH值下降。这表明,两种双歧杆菌均可代谢低聚木糖,并产生酸性物质,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这些酸可使其生长环境的pH值下降,有利于促使动物肠道的蠕动并抑制肠道内的其它有害微生物,进而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起到保健和促生长的作用。前期研究已证实,单纯的木糖对两歧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几乎不能增殖,因此低聚木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功能主要源于其所含的双歧因子,即木二糖、木三糖、木四糖和木五糖等低聚糖组分。 yzyz
  低聚木糖对两种双歧杆菌的体外厌氧增殖效果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青春双歧杆菌在低聚木糖培养基中的适应期较长,但12h后其生长速率迅速上升,主要生化指标明显高于两歧双歧杆菌。培养30h后,青春双歧杆菌培养基的总还原糖由5.00g/l下降到 3.28g/l,耗糖率达34.5%,菌体干重由初始的0.19g/l上升到0.90g/l,菌体增殖4.7倍,平均增殖速率达 0.026 g/(l·h), 糖转化率为 41.3%;与之相比,两歧双歧杆菌的总还原糖浓度由5.00g/l降至3.56g/l,耗糖率为 28.8%,但其菌体浓度仅从 0.15g/l增至0.27g/l,菌体增殖1.8倍,平均增殖速率为 0.007g/(l·h),对应的糖转化率为 8.3%。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两种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有关。 yzyz
yzyz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低聚木糖对人体和动物的促生长功能主要源于以下途径:①颉颃作用,即促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大量增殖,竞争性排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定植的着生位点,从而抑制致病菌;②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③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④分解有害物质,产生有机酸等有益物质,减轻粪便臭味,改善饲养环境。上述体外增殖试验进一步证实,由植物纤维原料中用生物技术提取的低聚木糖可对蛋鸡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有效增殖,进而对蛋鸡产生多种保健促生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饲料添加剂 小鸡 生物技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