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滥用饲料添加剂
不少养鸡专业户将饲料添加剂视为提高生产性能的万能药,不根据饲料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多少,而滥用添加剂,既加大了养鸡的饲料成本,又破坏了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经济上得不偿失。
误区二:过早催产
不是根据产蛋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要,而是人为的提高饲养标准,加大营养成分的含量,致使产蛋鸡提早开产,导致产蛋鸡体小、早衰和产蛋高峰持续期短,从而影响蛋重和产蛋率,使产蛋鸡生产性能降低。
误区三:盲目引种
不少养鸡户单纯认为品种越新越好,而不考虑引进品种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饲养条件是否适应,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在没有正确论证的情况下,仅仅凭一些人的说教就盲目引进,最终由于管理原因或者生产性能不佳或者没有销路而遭受损失。
误区四:各种营养要素的失衡
一是有的专业户追求饲料的高蛋白,在雏鸡正常饲料中加入过多的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料:如鱼粉、奶粉、蚕蛹等。由于雏鸡肾代谢功能还不很完善,机体产生的大量尿酸盐不能顺利排出而沉积于内脏器官或关节表面,引起痛风;也有的专业户在饲料中加入的鱼粉超过10%,甚至更高,造成雏鸡消化机能紊乱。
二是在正常饲料中加入过多的动、植物油脂,使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三是过量补充钙,怕鸡缺钙产软壳蛋,故盲目补钙,有的采用多喂贝壳粉的办法补钙,致使饲料中贝壳粉的含量高达8%以上,使鸡的消化器官受到损害,造成腹泻、食欲减退,从而影响钙、磷的吸收。
四是超量添加多维素及其它添加剂,致使鸡消化机能障碍,甚至引起中毒等。
误区五:长期使用抗生素
一是不管鸡有无疫病,经常给药,其结果是产生抗药性。
二是个别鸡有病时,而对整个鸡群长期超量用药,结果使机体内脏器官受损,代谢失调,生长发育受阻。
三是多种药物盲目联用,出现不良反应,降低了药效。
四是不对症治疗,如鸡因受凉和改换饲料等导致的腹泻而长期应用抗生素,其结果杀灭或抑制了肠道正常细菌群而使致病性细菌迅速繁殖,导致腹泻更加严重,久治难愈。
误区六:重疫苗药物而不重视卫生消毒
有的养鸡专业户只注意按时进行防疫和药物治疗,但对每日的鸡舍卫生清扫和地面粪便的消毒处理做不到位,而给各种鸡病的传染留下了隐患,所以在新进一批鸡前,一定对鸡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这对提高鸡群成活率至关重要。
误区七:病鸡和健康鸡混养
在养鸡生产中,有的专业户不注意随时将病鸡剔除隔离,而是病鸡与健康鸡仍在同一舍内、同料混养饲喂,从而导致疫情传播,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误区八:重产蛋率而忽视死淘率
大多数养鸡专业户所说的产蛋率实际为饲养日产蛋率,其实该产蛋率不能真正反映鸡群的生产性能,要反映真正的生产水平应该看入舍鸡的产蛋率,入舍鸡的产蛋率综合了死淘率对产蛋率计算中的影响。如果一个鸡场死淘率太高,入舍鸡产蛋率就不可能太高,而饲养日产蛋率可能会高,但效益不会好。
误区九:为降低饲料成本而选用低档饲料
低档劣质饲料虽然单价低,但料蛋(肉)比高,饲料成本反而高。因此,选择饲料应看饲料成本而不应只看饲料单价或料蛋(肉)比。另外有些养鸡户认为,蛋价低行情不好时选择低档饲料,等行情好时再用好料,其实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不管行情好与不好,我们都应追求最低饲养成本。
误区十:一本糊涂账,因小失大 蛋鸡由于饲养周期长,全期投入大,而不少养鸡户没有详细的账目,管理决策上全凭印象,导致片面追求饲料单价,而忽视采食量、蛋重、高峰期持续时间、淘汰体重、全期死淘率等因素,以及片面追求小鸡成活率和蛋鸡产蛋率,忽视育雏育成体重、均匀度等指标,而造成整体综合效益下降。
误区十一:重饲料营养而忽视饮水
多数养鸡户只知道饲料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殊不知水才是第一营养要素。
水是构成机体组织和鸡蛋的主要成分,也是其他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运输、代谢过程的溶剂。离开了水,一切生命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生产中要求蛋鸡舍从早上开灯到晚上关灯,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供应。而有的鸡场存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产蛋率下降,甚至有的养鸡户在鸡发病出现腹泻时,反而给鸡限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7-04-25/13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