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肉鸡的饲养与管理


2 鸡巴氏杆菌病它与本病鉴别在于前者病鸡缺乏麻痹和轻瘫,同时鸭也易感。常流行范围较小。无神经症状;偶有关节炎。除具全身性出血变化外,突出之点表现肝肿大明显,并密布针尖大至粟粒大的黄白色坏死灶。心胞膜上常有大量的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肠道无溃疡,用心血和肝组织涂片,镜检可发现典型的呈两极着染的巴氏杆菌。

3 禽脑脊髓炎与鸡新城疫不同之点为主要侵害2月龄的幼鸡,无出血与呼吸道病变,而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脑、脊髓病变。

4 传染性支气管炎 主要危害雏鸡,成鸡不死亡,无消化道病变和神经症状和死亡率低。

5 传染性喉气管炎 无下痢和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仅限于喉部及气管,呈出血性或白喉性的喉炎及气管炎,消化道无变化,会咳出带血丝的粘液。

【治 疗】

紧急接种,饮水免疫时一定要加入疫苗保护剂和免疫增强剂以保证免疫接种效果,这样可使死亡率下降,产蛋鸡5—7天产蛋量下降得到控制,经2—3周恢复到较高水平。免疫后第二天配合药物治疗并使感染症状缓解。

三林合剂或芪蓝抗毒饮 抗病毒和缓解症状

呼吸道症状明显者用泰妙强或呼喘力霸饮水给药

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四炎一毒清/氟轻松

激活II或 金维他,补充营养和调理

肿瘤病
肿瘤是种鸡场和商品蛋鸡场的常发病,虽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鸡肿瘤病可由3种病毒引起,即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近年来,肿瘤病发病率的升高,使得蛋鸡的平均死亡高于10%,而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死亡率一般在5%以下。长期以来,在鸡群中只要一出现肿瘤,许多人就怀疑甚至断言是马立克氏病,而忽视了其它二种病毒的致病性。ALV的A、B、C、D亚型可在蛋用鸡中诱发肿瘤,而ALV的J亚型则主要在肉用型种鸡中诱发肿瘤。REV在蛋用型和肉用型鸡中均可诱发肿瘤。

(1)鸡马立克氏病(MDV)
这是鸡群中最常见的一种致肿瘤性疱疹病毒,引起鸡的T-淋巴细胞性肿瘤。经典的自然感染病例,肿瘤可以从8~12周龄开始,16~20周龄为发病高峰。此外,还有的鸡表现出单肢麻痹,一侧坐骨神经肿大。有的由于眼角膜淋巴细胞浸润而导致失明。近三、四年来,在一些鸡场,肿瘤发病率显著抬头,可达5~10%。极少数鸡场,甚至更高。然而,与过去经典的MD不同,其发病年龄明显错后,多从开产前后开始,连续不断。而且,很少见到单肢麻痹的表现。此外,多以不同脏器的弥漫性肿瘤为主。

有些应激因素是发病的诱因,如内脏痛风、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症等营养代谢病的潜藏,密度过大,转运、调群、新城疫疫苗接种。有时与球虫病、组织滴虫病、肠道线虫病、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多以神经型和内脏型为主、皮肤型和眼型较少。

马立克氏病的主要特征是末梢神经肿大,肢麻痹,生殖腺、虹膜、各内脏器官和皮肤有时也形成同样的肿瘤病灶。

【病原】马立克氏病毒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现已发现马立克氏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即致癌的血清I型、非致癌性的血清II型和血清III型(火鸡疱疹病毒HVT)。3中血清型病毒的DNA有高度同源性。

【症状】各种日龄鸡均能感染马立克氏病毒,发病一般在6-24周龄。临床上依据症状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常见病鸡呈“劈叉姿势”,臂神经受侵害时,一翅或两翅下垂。病鸡有时有扭头、仰头、形成大嗉子、张口无声喘息等症状。

内脏型:病初无明显症状,逐渐消瘦,冠髯萎缩,颜色变淡,羽毛脏乱;后期精神委顿,极度消瘦,最终衰竭而死。

眼型: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或斑点以至弥漫性灰白色。瞳孔开始边缘不齐,后期仅为针尖大小。

皮肤型:病鸡翅、腿、颈、颈部皮肤增厚,有结节或痂皮,毛囊周围有出血点呈肿瘤状。

以上4型中,内脏型发生最多,神经型也常见,眼型和皮肤型较少见.发生急性马立克氏病时,50%以上的鸡发病,死亡率可达30%以上,慢性经过时,死亡率10%左右,持续几个月。

【剖检】慢性马立克氏病多以神经病变为主,末梢神经和植物神经水肿,比正常粗2-3倍,呈灰白色,神经纤维粗细不均,横纹消失。急性马立克氏病,常见肝脏显著肿大,其他组织器官也可形成肿瘤病灶,病变器官比正常器官大几倍,并可见结节性肿瘤,有时可见外观似大理石样的弥散性肿瘤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饲料 免疫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