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鸡艾美属球虫之病因学、病理学及免疫学(下)


(1)死虫疫苗∶无人使用。

(2)活虫疫苗∶使用强毒卵囊免疫固然容易,但由於球虫之抗原性随种而异,且具免疫竞争性,故免疫计划不易拟定。美国之 Edgar 曾推出多价性球虫疫苗 ( Coccivac ),至今尚在使用。其使用时必须严格观察鸡之反应,并须适时投药。其於田间使用之效果,亦常有产卵率减低、增重慢等反应 ( Reid,1978 )。在减毒球虫疫苗方面,最初是仿牛肺虫 ( Dictyocaulus viviparus ) 疫苗制做法制造。牛肺虫减毒疫苗是以 X 光照射第二期仔虫。当此第二期仔虫接种牛後,於牛苹体内脱鞘形成第三期仔虫时即告死亡。牛可因此建立免疫,且无致害。故过去有人仿此法用於球虫 ( Ali et al . 1972 ),并宣称效果良好,但仔细检查其资料,可知照射仅是杀死部份卵囊,而并未减毒。且其所排出之卵囊与一般强毒卵囊无异 ( Scupin,1971 )。Singh 和 Gill ( 1975 ) 指出以 E. necatrix 大量卵囊照射 X 光後,接种之结果与少量正常卵囊接种之免疫力及致害性相似,故现无人使用。另有人将卵囊或胞子虫以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冀以限制球虫之发育部位,而得到不排卵囊但获得免疫之方法,结果显示此法接种後,仍可在肠内之固有寄生部位建立感染。若自盲肠接种 ( E. maxima、E. acervulina、E. mivati、E. praecox ) 则球虫亦仍可在其固有之寄生部位建立感染,故知改变接种部位无法成功。

真正之减毒疫苗有二,一为英国制造之以鸡胚胎驯化之减毒球虫株 ( E. tenella,TA strain ) ( Long,1972a )。另一为美国 Jeffers ( 1975 ) 及日本 ( Kawaguchi 等 1988 ) 所育成之早熟株 ( E. tenella )。二种方式育成之疫苗病原性均低,且均能完成其体内敏殖期并排出卵囊。其第二代之裂殖体均发育不良 ( 此为病原性低之主因 )。二者均能抵抗田间或实验室强毒球虫株,且二者之减毒性均十分安定,但至今并无成品问世。

在球虫抗药性遗传之研究发现球虫当大小配子结合时,具有抗药性之配子可将其抗药性基因传给无抗药性之同种异株,此可能是上述减毒疫苗未商品化之原因。

(3)次单位疫苗∶此类疫苗发源於近年来之生物科技技术及观念。由於球虫之生活史复杂,抗原种类在 2,000 种以上,且随生活史进行中陆续释放。多变化之抗原使得寄生之免疫系统繁乱,所生产之抗体种类多且杂,故效果不好。新的观念是自这些抗原中以单株抗体选择球虫最弱之处,再自其 DNA 中切割该段抗原之对应 DNA 片段,以 lambda phage 制成质体植入大肠杆菌中大量生产。本法已有研究报告,但尚未商品化 ( Danforth,共 5 篇报告 )。

(4)自然免疫∶此类防治观念是以育种法建立非特异性之无感受性鸡群。作法有二∶1.同种育种法∶自现有鸡种中选拔对球虫无感受性之遗传因子後代。此法之优点为可对抗球虫,缺点为必须放弃部份优良因子;2.异种育种法∶将珠鸡或 Japanese quail 与鸡杂交所得後代,对二者之球虫均无感受性,缺点为孵化率低。

(5)交叉免疫∶基本上球虫对寄生之特异性甚强,但仔细寻找仍然可寻得具交叉免疫之球虫。如将火鸡之 Eimeria adenoeides 接种鸡,对鸡之 E. tenella 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好。

五、结 论

任何一种生物均有他最弱之处,球虫自不例外。目前生物科技的进展已使得我们可以有方法可循。唯因球虫之 DNA 太大,使得研究上较其他病原体费时,但恒久忍耐的去追寻,则必有寻得的一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抗原 抗体 抗药性
上一篇 : 鸡啄癖的预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