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畜禽疾病防治的新对策



2.3 畜禽疾病的生态防治法
所谓生态防治法,即是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如培育无敌,实施不育技术,改造生物地理群落,破坏病原、病媒、中间宿主的生境等来防治畜禽流行病和传染病。
2.3.1 利用约束因子,控制种群数量研究证明,保护和培育天敌是控制病媒种群数量的有效途径。如蝇类,虻、蚊、蚋、蠓,蜱和蚤类等节肢动物都是畜禽疾病的传播媒介,它们所能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和蠕虫的幼虫等,对畜禽疾病的传播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发现保护和培育其天敌是控制和消灭它们的好方法。天敌灭虫的方式无非是捕杀吞食或产卵寄生,或二者兼而有之,如靖蜒、赤眼蜂、食虫虻、黑卵峰、和青蜂等,它们就是采用捕食成虻,或在虻的机体内产卵的方式灭虻的,若我们注意保护培育这些虻的天敌,就能产生较好的灭蛇作用。利用雌蜂在一些硬蜱、血蜱、眼蜱及扇头蜱的若虫体内产卵寄生的方式灭蜱。蚋的天敌是小鱼和蜻蜓的幼虫。蚊虫的天敌是壁虎、蝙蝠等,它们都是采用捕食的方式灭蚋、灭蚊,蜘蛛则是采用织网的方式灭虫。稻田养鱼能吞食大量幼蚊,从而有效制约蚊虫的危害。注意保护和培育这些节肢动物的天敌,就能有效防治由它们传播的一些畜禽疾病。又如啮齿类的鼠类是传播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被肤真菌病、蠕虫病源虫病等的传播媒介,其天敌猫、黄鼠狼、蛇、鸢能有效地抑制其生存发展,减少上述疾病的传播。猫多蛇多鸢多鼠就会少,由鼠传播的疾病自然会少,反之则相反。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原则,也是我们培育天敌防治畜禽疾病的依据。
2.3.2 削弱种内繁衍能力,促进种群数量衰减
包括采用离子辐射、化学不育,杂交不育等技术,人为增加不育雄性的数量,可有效削弱病媒的种内繁衍能力。例如老鼠是多种疾病的病媒,灭杀不易。而采用雄性不育的方式灭鼠则效果明显。目前国内生产的一种老鼠不育剂,注射入老鼠机体后,就能使老鼠不育,从而促其种群衰减,达到灭鼠效果。又如蝇可传播多种疾病,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促其种群数量衰减的方法,即捉到雄蝇后用X射线处理,使其失去生育能力,再放出与雌蝇交配,由于在每一个交配季节雌蝇只能交配一次,所以通过这种方法可使雌蝇失去生育能力。这些例子完全可以证明雄性不育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防治方法,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
2.3.3 破坏生境,改造生物地理群落,切断生长繁育键
畜禽的流行病多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疾病的一些病原体、病媒以及宿主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群落坏境中,像沙漠、沼泽、草原、森林等。比如烈性传染病鼠疫就循环于特定的生态系统,即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其病原耶氏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l,在日光的直射下4~5小时即死亡,在55℃的高温中15分钟也会死亡。它的宿主一各种鼠类则分布在生态结构各异的疫源地。例如冬眠小动物达乌尔黄鼠就生长在我国冬季寒冷的东北松辽平原;善于营穴而居又无需冬眠的长爪沙鼠,则生活在缺少隐蔽且夏日中午地表温度极高的内蒙古高原;鼠疫的传媒蚤类同样有各自的生境,松辽平原有方型黄鼠蚤,蒙古高原有秃病蚤。由此可见,鼠疫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必要条件,病原菌、宿主、传媒都需一定的生境,只要对它们,即或是对其中的一个条件所需生境,人为地进行干扰和破坏,使它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有可能抑制或消除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另外,采用破坏生境的方法防治蝇、虻、蚋、蠓,蚊和蚤类等节肢动物,能收到灭虫防病和改善环境的双重效果。如蜱,喜生长在杂草丛生的荒山和灌丛中,若采用燎原烧荒后植树造林的方式,改变那种杂草丛生的生境条件,使新生的植被结构不适宜蝉的生存,必然既起到灭蝉的效果,又能优化环境,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3.4 使用性外激素诱杀和微生物灭杀技术
通过对病媒昆虫性激素的分析研究,确定其化学组成,然后制造生产该性激素的性外激素,即可诱发病媒昆虫,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灭虫法。
运用微生物制剂杀灭节肢动物的幼虫和成虫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利用微生物技术灭鼠也取得了进展。它给我们的灭鼠效果不稳定,同时又因为微生物灭鼠技术比较复杂、要求高,且很有可能对人畜产生某种危害,所以使用时需慎重,若要进一步推广则需深入研究,解决上述缺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病毒 预测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