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兔技术 > 饲养管理

向规模化养兔要最大效益


规模化的概念

  养殖规模是指养殖数量的范围,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而,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比如,解放初期,在我国一个基础母兔30只的兔场可称为规模型兔场;八十年代以前,50~100只基础母兔的兔场也能称为规模兔场。但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养兔业的快速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基础种兔数百只,甚至千只以上的兔场屡见不鲜。因而,对养殖规模数量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

  规模养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比如,在养兔发达的地区,饲养数百只的兔场可能比比皆是,谈不上是规模。而在一个养兔欠发达的地区,饲养量不足百只的兔场也可能成为当地的规模化兔场。

  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多大的兔场算作规模化兔场,也没有明确规定是以基础母兔为标准,还是以出栏的商品兔为依据,或是以经济效益为评价的基础。因此,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数量范围和确切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家兔规模化养殖,是针对我国养兔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毛兔、肉兔,还是皮兔养殖,都取得丰硕成果,养殖数量和兔产品产量及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科学养兔技术得到一定普及,兔业产业化的雏形基本形成,公司十农户的格局基本建立。因此,规模化养殖,既要考虑兔场基础种兔的数量和向社会提供兔产品的数量,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状况。对于肉兔和獭兔来说,规模 的最低底线———基础母兔300只,年出栏商品兔6000只以上,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兔场。更主要指那些在单位种兔或单位面积的兔舍内,集中投入较多的人力、技术和资金,获取单位兔高产出时的更大规模的集约化兔场。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综合,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畜牧生产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伴随国内外市场对兔产品数量的扩大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养殖和小规模经营方式已不相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必将成为养兔业的发展方向。

  纵观世界养兔业的发展史,那些养兔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以家庭自养自食为主的自给型生产阶段,即副业型生产阶段,多利用庭院的闲散房舍,就地取材。其生产规模小,产品产出量少,生产方式原始,技术落后;第二阶段,在满足家庭需要的同时,利用剩余劳动力扩大养兔规模,向市场提供部分商品的兼业型商品生产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规模较第一阶段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技术也有有一定进步,但对于一个单位兔场的业主来说,养兔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第三阶段,即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生产阶段。不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大,更体现在科技含量的提高,经营模式的改变,养兔由家庭型变为企业型,将养兔与社会融为一体。每个兔业生产企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环链条。

  1规模化养兔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规模化养兔与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兔表面上可能仅仅表现在数量的扩大,其实无论是经营方向和方式,还是养殖内涵和外延,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传统小规模养兔,粗放饲养,谈不上多高的科技含量。规模化养殖是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事物,因为规模化养兔伴随标准化和集约化,是以高科技为技术支撑的。首先,品种优良化或配套化,依靠优良品种和技术成果;其次,配合饲料全价化,依靠动物营养科学和饲料科学的发展;第三,繁殖技术规范化,靠动物繁殖理论和繁殖技术的进步;第四,饲养管理模式化,依赖于家兔生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第五,环境控制科学化,需要兔场的设计和兔舍的建筑与家兔生物学特性的有机结合;第六,疫病防治程序化,依赖于高效疫苗的研制和特效药物的开发等等。离开了科技的进步,规模化养兔很难发展。

  2规模 化养兔促进科技进步和效益提高。

  规模养兔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比如:良种推广、配合饲料、疫病控制、科学饲养管理等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科技进步促进养兔效益的提高,养兔效益提高推动了规模经营的发展,规模生产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规模养兔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小打小闹,虽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但往往形成随波逐流。市场看好时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市场疲软时,杀兔改行,大冷大热,在市场波动中大受损失。相反,规模化经营,特别是以产业化为基础的规模经营,具有较强的市场承受能力。当市场波动时,一方面通过选优去劣,压缩规模,提高种群质量和生产性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以丰补欠,共度难关,将生产波动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产业化 病原 疫病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