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其它类

稻田养蛙 致富秘诀


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同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我国医药学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且自成体系。即使西方近代医学传入我国以后也未能取代它的地位,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继续为人类造福。它的“五行”、“八纲”、“四气”、“五味”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中医药治疗诊断鱼病,就应该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中医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生物化学,中药制剂等科学结合起来,应用到鱼病防治工作中去。下面就中医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一、鱼病诊断中医诊断研究“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中,望:指在鱼病诊断中,注意观察鱼群活动状况,独游情况、体色变化,有无红肿、红点、白膜、溃烂,是否狂游、露鳍、跳跃。看:指看水质、水色、生物种群;看饲料质量和抢食情况等等。闻:闻水体气味、底质状况、饵料气味。问是向管理人员详细询问渔事管理情况如投饵、用药、摄食,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和鱼群的活动情况。切:就是通过化验水质各项指标、镜检、剖检、培养等措施,进一步确诊。
  二、辨证施治一切破坏鱼体正常功能,引起疾病的因素,不论是体内生成还是体外入侵,都是病邪。主要为寒、湿、热、燥、虫。不管哪一种疾病,总发生在鱼的某一部位,或在血、在气或在一部位。一定部位的疾病也表现一定的症状。传统中医学常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来概括疾病的性质。称为“八纲辩证”。治疗上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为原则,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补偏救弊,促使机体恢复平衡,治愈疾病。
  三、中草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与凉,热与温。性质相同。只是程度差异。有些药物不发生寒热温凉作用,药性比较平和,称为平性。但也有偏凉偏温之性。寒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滋阴、抗菌、抗病毒提高抗病能力的功能;是治疗热症的药物。温热药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解的作用。是治疗寒症的药物。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但有些药物不产生明显的味感,五味中多一个淡味。一般归纳为“辛散、甘缓、苦坚、咸软、淡渗”。就是说,辛味药有发散、行气作用,甘味药,有缓和调节的作用,酸味药,有收敛的作用,苦味药有泻火、燥湿的作用,咸味药有润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有利尿渗湿的作用。气和味是相互联系的,在运用时除掌握共性外,还须认真掌握每一种药的特性。
  四、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应用,应从中草药药理上入手,通过清热、祛湿、导泻、凉血、护肝、滋阴的作用,达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在夏至之后的暑期盛夏,时至极阳,水温升高,外邪极易侵入肌体。鱼随水温生高而摄食量增大,加之饵料质量等因素,使内火上升,易患里症、实症、热症。比如鲤鱼红嘴、红头盖骨突眼型的出血病,属于内火上升,心火炽热,内热妄行,肝胆湿热。用三黄粉(大黄、黄芩、黄连)治疗此病,符合“热病寒药、实症猛药”的原则。其原理为:大黄性味苦、寒归胃肠肝经。近代归纳大黄功效为: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大黄含大黄素、大黄酸等成分,对赤痢菌、伤寒等细菌有抗菌作用;黄连性味苦、寒归、肝、胃、大肠经,现代研究证明,黄连中的生物碱,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和增强白细胞的吞噬金黄葡萄球菌能力;黄芩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保肝利胆。三药和用起到“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护肝利胆、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效。故鲤鱼在盛夏患暴发性出血病时,用“三黄粉”治疗此病,符合“寒能胜热、折火之本”的道理。
  时至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水温渐渐下降,鱼类经过春夏的养殖,通过采取摄食饵料,水体消毒,驱虫杀菌等措施,鱼以基本长成。但同时也不同程度上对肌体特别是肝胆肾等器官造成伤害。使肝功能失调,痰湿淤阻。依据肝肾同源的中医理论,用六位地黄散补肾护肝,达到提高鱼体免疫力的目的。中医认为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根本,关系着生长发育的好坏。用六味地黄散,三阴并补,重在补肾。熟地、山茱萸补血滋阴;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山药、牡丹皮清热凉血、补脾益肾。越冬前饵料中加入此药,及时增补肾精,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黄 鱼类 积累 地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