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其它类

牛蛙腐皮病防治法


夏季是水产养殖业的黄金季节,也是养殖管理上最难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类的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质增加,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鱼病增多直接影响了全年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鱼儿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良好的水质就养不好鱼。在当今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颗粒饲料精养高产技术进一步推广的情况下,有机质污染、乱用药物、劣质饲料等已成为影响水质、暴发鱼病的主要因素,制约了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一、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原因  
1.水质调控问题:  
从近几年大量病例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有机质过多使水质不良而引发的。  
我国水产养殖自古以来形成以四大家鱼为主体的肥水养殖和投草养鱼的技术和理论,尤其是解放后在肥水养鱼的水质管理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使以鲢鱼为主体的精养技术得到发展和推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颗粒饲料养殖技术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的鱼类转向了以吃食鱼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新的飞跃和发展。这种养殖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水体缺氧,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养殖户仍用肥水养鱼的方法来调控水质,使用有机粪,加速了有机质污染,使水质调控尤其是夏季的水质调控十分困难。这种用肥水养鱼的管水方法来管理颗粒饲料精养吃食鱼的水质,是目前鱼病尤其是夏季鱼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2.鱼病防治问题:  
在防病治病方面,通常用的是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在高密度精养、夏季高温的情况下,不但不实用,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质变坏、药物性鱼病暴发、鱼类死亡的极坏效果。这是养殖上的一个误区。  
A、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透明度增加,水中溶氧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氮含量上升,鱼类不吃食呈中毒状或鱼病暴发,这是近几年养殖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B、杀虫药或消毒药在夏季水温高时,毒性成倍增加,最后造成药物污染,不但使水质变坏而且还致鱼类死亡,这种情况近几年也时有发生。  
3.养殖密度问题:  
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配套情况而定,并不是无止境地年年上升。近几年发现有的池塘因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水质无法控制,致使鱼病多,死亡高,效益差。  
A、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出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就不稳定,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增加配套设施条件下,如果养殖密度过大,污染速度仍会大于净化速度,水质无法调控,鱼病还是多。  
B、在持续高温的夏季,水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塘底部老是处于缺氧状态,非常容易使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困难,易暴发各种鱼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  
4,饲料问题:  
饲料选用不当,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A、使用低质、低价饲料,易使鱼的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  
B、若饲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是变质原料,长期被鱼食用后,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  
C、使用低质饲料,使鱼排泄量大,特别易加剧水体的有机质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  
D、投饵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老是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另一方面,易造成消化不良,肠道性疾病产生。
二、高温季节鱼病的防治办法  
1.水质调控方面:  
颗粒饲料精养高产塘,一般来说有机质沉积较多,在养殖上绝对不能用肥水养鱼的理论来管理水质,而应做到;  
A、每年坚持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上应达到过去的1.5倍,而且坚持不用或少用有机粪肥。  
B、春季水质清,透明度大时,可用些氮肥加磷肥调水。  
C、在夏季水温高的情况下,如水质突变、藻类死亡、透明度增大,绝对不能用氮肥来培水,因为水中有机质分解的产物就是氮肥,而且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水中氨氮或亚硝酸盐的浓度较大,若使用氮肥,只能增加氨氮含量而造成危害。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当用底质改良药物和少量磷酸二氢钙或二氢钾,并勤换水,多开增氧机即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鱼类 氮肥 鲢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