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其它类

怎样提高家禽免疫接种的效果




6. 抗原竞争(Antigenic competition)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抗原竞争。所以我们在制定鸡群免疫接种计划时,各种疫苗不能同时使用。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免疫接种后,如果鸡群短期内接触到野毒,由于抗原竞争,机体对野毒不产生应答反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由此可见鸡群免疫接种后的卫生管理是极端重要的。

产生抗原竞争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的病毒都能诱导所感染的细胞合成干扰素,这种干扰素能抑制这种病毒或任何其它病毒在同种细胞中的复制,不能抑制在不同种动物的细胞中复制。也就是说干扰素有细胞的特异性而没有病毒的特异性,但是不同的病毒对于干扰素有不同的敏感性。基于此,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和新城疫疫苗联合使用时,如果传支病毒量大,将会干扰机体对新城疫病毒的免疫应答,却无新城疫病毒干扰机体对传支病毒的免疫应答案的报导。给小于5周龄鸡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后8天内就使用新城疫疫苗,鸡对传喉疫苗的免疫应答明显地受到新城疫疫苗的抑制。

既然二种以上病毒之间存在抗原竞争,影响免疫效果,为什么还使用二联苗、三联苗呢?理由是:①免疫效果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并非无效。有些疫苗,例如新城疫病毒和鸡痘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由于靶细胞不同相互影响较小。②减少免疫接种次数,有利于生产。因每次接种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免疫成功的标准:

抗体效价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即抗体效价越高发病率越低。但是免疫成功并不能保证鸡群一定不发病,因为发病率不单单和抗体效价有关,而且还与免疫接种的方法、细胞免疫、局部抗体水平、野毒毒力、疫苗血清型、疫苗与野毒的交叉保护率、鸡种、鸡龄、环境应激因素等有关,所以不能用是否发病作为免疫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对于新城疫免疫接种,一般进其HI抗体效价均值比接种前提高2个log2以上就算免疫成功;认真讲就必须要统计计算,因为鸡群的HI效价是常态分配,求高于某一效价和鸡数用公式:∫(1/2√2л×e0.5X2,0,A),其中A=(欲求效价-效价均值X)/σn-1。例如,假设一个青年鸡群的30个血样的HI试验结果是:1个3log2、3个4log2、6个5log2、8个6log2、8个7log2、3个8log2、1个9log2。HI效价的均值(X)是6.07,标准偏差(σn-1)是1.39。求HI效价大于5log2的鸡数比例时A=(6.07-5)/1.39=0.77,代入公式求得积分值0.28(效价大于5log2而小于6.07log2的鸡数),再加上0.50(效价大于均值6.07鸡数),计算结果是鸡群中有78%的鸡HI效价大于5log2。疫苗种类不同,接种方法不同,其免疫效果也不一样。饮水免疫接种II系苗有50%的鸡、饮水接种IV系苗有60%的鸡、肌注接种I系苗有80%以上鸡的HI效价比搁前的平均效价高2个log2,才能算免疫接种成功。

对于传染性法氏囊病接种后的琼扩试验阳性率比接种前高50%以上就认为是免疫成功。鸡痘刺种后一周,刺种部位出现痘就是免疫成功。如果接种部位不见反应,可能的原因是:①疫苗失效。②接种方法不当(在直射日光下接种,皮肤上有损伤等)。③机体内有抗体等。在找出原因后重新接种。

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免疫接咱鸡的免疫反应,也能初步判断免疫接种是否成功。因为免疫反应是免疫接种成功的前题,病毒或细菌进入机体后,首先遇到细胞免疫的抵抗。当病毒或细菌数量少时很快被吞噬细胞消灭光,就不会刺激体产生免疫反应。这一过程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当病毒或细菌数量多,吞噬细胞无法将它们全部消灭,而且它们在体内迅速增殖,这时机体会出现临床症状,即免疫反应,并很快产生相应的抗体,协助吞噬细胞将它们消灭,症状消失,免疫成功。例如,用新城疫疫苗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或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给鸡免疫接种后5~6天,鸡群应出现喘息、咳嗽、打嚏喷等症状,这是免疫反应。持续时间不应超过一周,如果超过一周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有:①没有可见或可听到的免疫反应。这可能是由疫苗接种无效所致;②免疫反应过重。表现为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这可能是接种时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所致,或是由于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或是由于中强毒疫苗用于敏感鸡。例如用新城疫I系苗接种幼雏会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甚至引起死亡。免疫接种后饲养管理不善、卫生状况差也能引起过重的免疫反应。③免疫反应出现的轻微症状周而复始地出现。这是由于饮水免疫时,鸡饮水不均所致;或是由于母源抗体不整齐,有的雏鸡高,有的雏鸡低所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毒 抗体 新城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