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中药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3)中成药的技术改造

中成药工业体系的形成,使中成药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但从全行业看,中成药生产仍然存在着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问题,不能适应现代中成药工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尽快提高产品质量,1973年国家计委、商业部向国务院作了《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并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加强中成药生产的领导,积极改进中成药生产条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成药质量,力争短期内改变中成药的落后面貌。根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国家计委拨专款对京、津、沪三个重点中成药厂进行改造;对上海、天津、长春、河南周口的中药机械厂进行改建与扩建,专门从事中药机械的研究、试制、生产。为了加决中成药厂的改造步伐,从1974-1989年中,国家和地方共投资5亿元,并先后下达417个改造项目;对近100个中成药厂进行技术改造,使多数中成药厂更新了设备,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基本上改变了手工操作和厂区的落后面貌,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使中成药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例如,1973年全国中成药产值为8亿元,1980年增加到23亿元,1989年达到51.18亿元。不仅如此,不少疗效好的新品种不断研制成功,新剂型不断推出。到目前为止,全国中成药已有40多个剂型,5000多个品种。中成药工业在迅速发展,既保证了国内医疗保健的需要,又扩大了出口,走向国际市场。

(2)中药经营管理与购销

1)中药经营的沿革

中药经营是随着中药资源的开发而产生和发展的。中药资源开发和生产是中药经营的物质基础,中药经营是将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中药经营活动始于东汉,《后汉书》中有韦彪、台佟、韩康、张楷、苏子训等人采药、卖药的记载,即那个时期就出现了中药的商业经营活动。唐代商品经济发达,中药商业也随之兴旺,相传唐代高憎鉴真和尚经常出入扬州药市,北宋时期出现了官营和民营两种药业经营体制。明、清时期中药店铺林立于市井,中药商行、药行遍布各地,全国性的中药集散市场逐步形成,其中著名的有江西樟树、河北安国、河南辉县百泉、湖南湘潭、安徽毫州、四川重庆、成都等地的药市。这些集散地成了中药商贾云集,南北药材交流的场所。明末清初,由于药材产地不同,各地经营的品种各有特色,中药行业逐渐形成了“十三帮”、“五大会”(南大会、北大会、皮货估衣会、银钱号会和杂货会)的格局。 2)建国初期的经营管理

建国初期,中药实行计划专营,县以上的药材经营由中国药材公司所属的省、地(市)县公司负责,县以下的委托基层供销社代理。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把中药材商品分为二类和三类。列为二类的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管理,其余的商品列为三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公司根据当地所产的药材,确定管理范围。稳定药材市场必须先稳定药材的价格,当时采取的政策性措施主要有:一是在当地工商行政部门和海关配合下,打击投机倒把、哄抬物价的不法私商;二是在中药行业同业公会内成立了“评价小组”和“审价小组”,规定价格差率,控制药材批发商的货源;三是对不合理的零售价格采取“削高就低,服从合理”的原则加以整顿;四是对进出口药材实行统一收购、分配货源的办法,制止高价出售进口药材、抬价抢购出口药材和“低估逃税”的行为。这些措施为稳定中药市场及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国营药材公司加强经营、收购工作,占领市场。例如,为了解决因流通渠道不畅出现的此地积压而彼地脱销的问题,根据“城乡互助,物资交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精神,在华北、华东、西北、中南等大区相继召开了中药材交流会,互通有无,活跃中药市场,以保证供应。

3)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

中药材的计划管理是根据当时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原则及针对当时中药市场混乱情况而确定的。从1955-1994年的40年间,中药材的计划管理品种最多时为70种,最少时有17种。就当时药材公司经营的800-1000个品种而言,计划管理品种只占2一7%,即90%以上靠市场交流调剂。计划管理的品种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药材和野生资源比较稀少的品种,如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地黄、麝香、鹿茸等。从当时情况来说,对主要品种实行计划管理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有利于灾情、军需急用;有利于统筹安排国内和出口计划的完成。但是,在执行中也出现过计划管理过多、过死,运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不够等弊端,对搞活经济有一定影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地黄 砂仁 人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