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2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被公认为致肝癌物质,其中AFB1致癌性最强。长期食用含有低水平黄曲霉毒素食物的人,其肝脏将受到损害。最近在第三世界国家报道了人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证据,综合病症的特征为呕吐、腹痛、肺水肿、惊厥痉挛、昏迷、大脑水肿而死亡和肝脏、肾形矿脉和心脏脂肪过多。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致癌物之一,这被许多亚洲和非洲流行病研究者已经证明在日粮黄曲霉毒素和肝细胞癌(LCC)有正效应得到证实。另外人的黄曲霉毒素致癌可能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以及肝炎或者寄生虫感染有关。Shank等(1972)在泰国调查市售食品和家庭熟食(膳食),计算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黄曲霉毒素量,发现黄曲霉毒素量与肝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菲律宾的玉米和自制花生酱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其中一个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和另外一个常食自制花生酱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7倍以上,在食花生酱的居民中,曾测定吃花生酱后人尿的黄曲霉毒素代谢产M1,在7个每天由花生酱摄入黄曲霉毒素B111.2-15.0毫克的儿童的尿中,有三个样品测出M1。
2.3 残留
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后,在肝脏中分布最多,含量可为其他器官组织的5-15倍。肾、脾和肾上腺中亦可检出。血液中有极微量,肌肉中一般检不出。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蓄积。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残留及随乳汁、尿、粪和呼吸等排出。
实验证明,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肝、肾、肌肉、血、乳汁以及鸡蛋中可查处黄曲霉毒素B1及其代谢产物,因而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通常,哺乳动物食入的黄曲霉毒素B1中,约有1%以M1的形式排到乳汁和尿中。在牛乳中检查发现,乳牛摄入AFB11小时后,即可在乳中发现M1,12-60小时浓度最高,5日后降至微量。广西卫生防疫站给12头乳牛饲喂不同含量的AFB1的混合饲料36天研究AFB1在牛体内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奶牛AFM1的残留量一般占摄入AFB1总量的3.45%-11.39%,均值为5.75%。Agacdelen(1993)报道,给产蛋鸡饲喂含AFB1500μg/d,第七天AFB1在鸡蛋中为0. 117PPb,停喂4天,蛋中未检出AFB1。
关于毒素残留在供人食用的动物产品中的可利用信息很少,一些数据概括在表4。在不同的国家,强制最大水平的报道黄曲霉毒素M1在0.05-1PPb,黄曲霉毒素B15PPb ,在大多数国家被检测的毒素水平低于此水平能被接受。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标准正在进行制定。
3 预防措施
3.1防霉 防霉是预防原料及产品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预防产毒霉菌污染是防除AF产生的关键。防霉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3.1.1控制水分即控制谷物等原料和饲料的水分和储存的环境相对湿度。⑴ 严格控制谷物等原料的水分对谷物等原料的防霉必须从谷物在田间收获时开始做起。关键在于收获后使其迅速干燥,使谷物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一般谷物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霉菌不易繁殖。植物饼粕、鱼粉、肉骨粉等的水分不应超过12%。⑵严格控制饲料的水分当饲料的水分超过15%时,可致霉菌大量生长繁殖,当达到17-18%时,是真菌产毒的最佳条件。我国规定猪、鸡的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超过14%,在南方不超过12%;而猪、鸡浓缩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应低于12%,在南方应低于10%。一般来讲,颗粒料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2.5%,粉料的含水量应低于12%。⑶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控制好饲料加工过程中添加的水蒸气的质量、输送管道的长度、调节器温度和压力、冷却器结构及冷却温度,以达到控制好饲料的水分。⑷严格控制原料和成品贮藏仓库的相对湿度谷物贮藏前仓库要清洁干燥,散装库应有通风设备,密闭仓要使外界湿度不影响库内的谷物。
3.1.2低温贮藏 理想的贮存条件是将粮谷贮存于干燥低温状态。温度在12℃以下,能有效地控制霉菌繁殖和产毒。水分较高的原料和成品应贮藏在较低的温度下,如大米的水分在12%以时,可在35℃下贮藏,而水分达14%时在,应贮藏在20℃以内才安全。
3.1.3减少损伤,剔除破损籽粒 受损原料易被霉菌从伤口处污染,因此在收获和储存时,尽量减少籽粒的损伤,避免虫害、鼠啃和磨压,防止谷物,花生等表面受损;剔除破损籽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毒素 饲料 霉菌 毒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