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蟹技术 >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幼体丝状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从丝状细菌病的发生与流行来看,河蟹幼体在每次变态期的后期发病情况较严重。幼体变态时,丝状细菌会随着幼体的蜕皮而离开体表,使幼体暂时摆脱丝状细菌的感染。但是,由于幼体所蜕出的甲壳仍然存在于育苗水体中,丝状细菌并没有因为离开了幼体的体表而死亡,仍在水体中继续生长繁殖,产生新的微生子继续附生到蜕过皮的幼体体表上,使得丝状细菌对幼体的危害重新开始并持续存在。

    四、河蟹幼体丝状细菌病防治的探讨

    1.实施生物生态防治,降低水中有机物浓度

    近年来,利用藻菌拮抗、菌菌拮抗以及改善水质等技术来防治细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受到重视。它们通过细菌与藻类的拮抗和竞争作用来维持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稳定水质,保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在育苗池中进行单胞藻(小球藻、硅藻、扁藻等)的培养,是控制丝状细菌数量的一条经济而又环保的途径。单胞藻是河蟹幼体营养丰富的生物饵料,它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一些单胞藻渗出物(如多糖、多酚、氨基酸)也能有效地络合某些金属离子,从而减少细胞对其的吸收,降低金属毒性。另外,与使用抗菌药物相比,单胞藻的存在不会产生耐药菌株或药物残留等现象。

    有益微生物能降解育苗水体中的有机物,起到生物修复作用,是预防丝状细菌病发生的另一科学的方法。利用光合细菌、玉垒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多种微生物组合应用于河蟹育苗系统中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组合的应用对于水质净化有明显作用,并没有发现有丝状细菌病的发生。

    2.严格育苗用水消毒,消灭疾病传染来源

    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动物疫病的科学措施,丝状细菌病的防治也相同,在预防该病发生时应首先注意做好消毒工作。育苗前应对育苗水及育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杀灭水体中或器具上可能存在的丝状细菌,育苗过程中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感染途径,对已发生丝状细菌病的育苗池水要进行消毒处理,并注意不要发生交叉感染。

    目前在育苗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消毒剂有高锰酸钾、甲醛等。但它们在丝状细菌半致死浓度下对河蟹幼体同样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且高锰酸钾的副作用较大,并且易受水体中的有机物影响,使用中很难掌握合适的应用浓度,因此不宜使用。二氧化氯(C1O2)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快速、广谱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且无毒、不污染环境。研究表明,0.1毫克/升的C1O2可以有效杀灭毛霉亮发菌及其微生子;另外C1O2对养殖水体的水质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一定浓度的C1O2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提高水中的溶解氧,这对于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防止水质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使用C1O2对河蟹育苗用水进行预消毒处理,具有改善水质和杀灭病原的双重效果,是预防丝状细菌病的首选消毒剂。

    3.配合适时换水,合理使用抗菌药

    丝状细菌感染河蟹幼体,只是附生于幼体的体表,在幼体变态时,丝状细菌会随着蜕皮而离开幼体的体表,只是没有离开水环境,在1~2天后丝状细菌微生子又会重新附生于新的幼体体表。按照丝状细菌附生河蟹幼体的这一特点,在幼体变态后1天内,对幼体进行换水,使幼体摆脱含有很多丝状细菌菌丝体或者微生子的水体,同时采用抗菌药物进行严格处理,并对生产工具进行消毒,以防止操作中再次感染。生产实验表明,对发生丝状细菌病的育苗池适时进行多次换水,并结合有效药物的使用,对防治丝状细菌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

    河蟹育苗池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反映着非生物环境、幼体及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如果水体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氮及有机物含量较低,水中类似于毛霉亮发菌的异养细菌数量就较少,幼体则会健康地生长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反之,如果有机物含量过高,异养细菌的数量也会增多,则极易发生毛霉亮发菌附着等细菌性疾病。因此,严格育苗生产管理,实行生态防治,控制良好的育苗水体环境,保持水质的清新,减少水中毛霉亮发菌的数量,为河蟹幼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防治丝状细菌病的关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细菌 育苗 溶解氧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