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蟹技术 > 河蟹养殖技术

池塘无公害河蟹的养殖技术


    一、产地环境和蟹池条件无公害河蟹生产基地应建在无“三废”(废水、废气、固定废弃物)污染的地点,环境安静,交通方便;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标准》。要求水源充足、新鲜、溶氧量5mg/l以上,水质符合国家《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蟹池形状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单池的面积宜在10-20亩以上,水深1.2-1.6m;土壤质量符合《gbl5618-1995标准》,以粘土为好;池底淤泥在l0cm左右;蟹池设有进排水口、牢固耐用的防逃设施及水泵注换水设备。

  二、晒池和清塘消毒每年冬季排干池水,让其曝晒15天以上。蟹种放养前加水30cm左右,每亩用15公斤漂白粉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抽干池水,再加水至水深60cm。进水口用密眼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人蟹池。

  三、防逃设施建设沿池塘埂的坡度用聚乙烯14目网片铺设,底部埋人泥土20 cm,上部铺设塘埂面宽40cm,用土压牢。采用钙塑板或塑料薄膜与竹箔,网箔相结合的防逃墙为主,其它形式为辅。适用钙塑板或农用塑料薄膜,用毛竹或小竹桩作桩,每隔一米一根,然后沿塘内侧四周铺设,用铅丝固定,木桩支撑。用竹片做竹箔、设置在池塘四周外侧。并用双塑料薄膜贴着;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箔在塘埂中间四周埋设,网箔要用纲绳(底纲和上纲)固定,底纲埋人土内,用土压牢,上纲再用竹桩支撑。竹箔、网箔做防逃墙,内层都要贴塑料薄膜增加防逃性能。

  四、设置生态环境

  1.种植水草。水草是河蟹栖息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池底可栽植伊东藻、轮叶黑藻、苦草,水面移放水花生或水芜萍等。水草的覆盖率应占蟹池总水面的50%左右。

  2.投放鲜活螺蛳。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500-600公斤螺蛳,让其在蟹池中自然繁殖、为河蟹提供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摄取池塘水体因底泥,残渣剩饵所致的有机营养物质,在满足自己不断生长繁殖的同时,改善了池塘底质、净化了池塘水质。

  五、选择优质蟹种,适时放养

  选择正宗中华绒螯蟹蟹种,并在无公害生产基地培育的“扣蟹”蟹种,要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色泽鲜艳、行动迅速,规格120-260只/公斤,大小基本一致,亩放600-800只。放养时间应在春节前后放养结束为宜。

  六、饲养管理

  1.科学投饲。按“四看”、“四定”原则投喂饲料。“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蟹的摄食活动。一般在6月中旬以前,动植物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为30:70;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70:30。天气晴朗,水的透明度大,水质好,河蟹摄食旺盛、活动正常要多投,反之,则应少投。“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在河蟹正常生长期内,要求每日投喂2次,早晨6-7时,傍晚5-6时,沿池边浅水区定点(每3-5米设1个投饵点)各喂1次。投喂的饲料要求青、粗、精结合,荤素搭配;新鲜适口。最好投喂优质的无公害河蟹配合饲料,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劣质饲料。每次投饲量,上午占全日的30%,傍晚占70%,具体以投后3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2.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不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药物,用药应符合《ny-5071无公害食品鱼用药物使用标准》。池水消毒使用生石灰、溴氯海因等消毒剂,或使用微生物制剂,以维持蟹池中的微生态平衡。定期投喂河蟹专用的内服药,控制纤毛虫病及因纤毛虫病而引发的其它疾病。及时清除残渣剩饵,做到健康养殖,为河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增加河蟹的体质和免疫力。

  3.改善水质。水位与水质的控制有一定关系,按照养殖生产上的经验,掌握“春浅、夏满、秋勤、冬深”的原则,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采取“三调”措施:一是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一次。10天半月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30 cm,3-5天换水一次;二是调“优”,即调节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天半月一次,用量每亩每米水深10公斤,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从给河蟹吸收。三是调“活”,定期使用底层水质改良剂,如过氧化钙、光合细菌em微生物制剂等。通过这三个调节,使水质达到“清、新、嫩、爽”。

  七、适时上市

  一般10月下旬,可采用地笼网张捕的方法捕捉池内的河蟹,大批池养河蟹起捕上市后,池中剩下的少量河蟹可在干池时捕捉。若是干池时从浑泥浆中或洞穴中挖出的河蟹,应及时放人有流水的网箱中暂养,以便清除河蟹体内的泥沙和污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塑料薄膜 饲料 其它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