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蟹技术 > 河蟹养殖技术

池养河蟹的病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体环境恶化,河蟹的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河蟹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加强对河蟹疾病的研究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各地经验,对池塘养殖河蟹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在治疗时能对症下药,提高防治效果。
    
    1 发病原因
    
    河蟹在野生状态下抗病力很强,较少生病。而池塘养殖的河蟹其抗病力明显减弱,发病率居高不下,新的病种不断出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种质退化、营养失衡所造成抗病力下降,又有水体环境恶化、大量病原微生物入侵和人为的失误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又常常是协同致病,因此在分析河蟹的发病原因时,要综合考虑,详加鉴别。

    1.1 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

    近年来,由于野生种蟹资源的缺乏,人工繁育的蟹苗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一些育苗厂直接采用同一池塘、同亲本的雌雄蟹作为亲本,进行近亲交配;更有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发育不充分的早熟蟹或个体较小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这些作法,导致河蟹种质严重退化,繁殖的后代不但个体小,而且抗病力也一代不如一代。

    1.2 投饵不当,营养失衡

    河蟹的正常生长及免疫机能需要全面的营养物质作为保障。人工投喂饵料的营养结构较河蟹在野生状态下摄食的食物有很大差别,某一物质的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抗病力减弱;投饵不足,营养缺乏不能满足河蟹正常生长发育所需,使河蟹生长缓慢,身体瘦弱,抗病力下降;投饵过多,尤其是一些养殖者为了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过多地投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使河蟹的营养过剩,促进性早熟,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河蟹提早死亡。

    1.3 消毒不严,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水体

    河蟹养殖生产中的消毒包括蟹种、蟹池、水体、饵料及用具的消毒。

    1.3.1 蟹种消毒 无论是自繁的蟹种还是异地购买的蟹种,均可能带有致病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便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所以放养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

    1.3.2 蟹池消毒 不论新池、旧池,在放养前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曾经发生过蟹病或养殖多年的蟹池,底泥较厚,藏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放养前不进行彻底清淤、消毒,那么必将给放养后的河蟹留下隐患。

    1.3.3 水体消毒 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河蟹排泄物、死蟹尸体和残饵的腐败分解,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如果平时不经常对水体进行消毒,则容易造成自身污染。在水温高、吃食旺季、疾病流行季节更易发生这种情况。

    1.3.4 饵料、工具的消毒 投喂新鲜动、植物性饵料(螺肉、小鱼、小草等),往往未经消毒直接投喂;日常使用的工具,未经消毒直接进入蟹池。这样大大增加了致病微生物进入水体的机会,对河蟹的生存构成威胁。

    1.4 放养密度过大

    养殖受经济利益驱动,不考虑养殖水域的承受能力,在有限的水体内无限地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出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水域的生态平衡。伴随着河蟹密度的增大,投饵量、残饵及河蟹排泄物必然增多,水质严重污染。同时河蟹的自由活动空间减少,生活上有一种不适的压力,使河蟹的抗病力下降。一旦发病,相互传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1.5 水体环境恶化

    包括池塘内的水质恶化和池塘周围水域水质的恶化。(1)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放养的密度越来越大,河蟹的排泄物、残饵必然增多,在水中腐败、分解。如果不能加强水质监管,换水次数少,再加上池中水草不多,自身净化能力差,导致水体氨氮含量增高,溶氧下降,水质恶化。(2)在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含大量有毒物质的工农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净化处理就被排入到江、河、湖、海之中,导致养殖用水污染,威胁到河蟹的生存。在严重恶化的水环境中,不但河蟹生长缓慢,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而且使条件性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毒力增强,甚至成为致命性的病原,从而引起河蟹疾病的暴发流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种质 病原 环境恶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