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小宗农作物良种不容忽视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生态类型复杂,作物种类多样,除了《种子法》指定的7国类主要农作物之外,至少还有二十余种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茶叶、西甜瓜、花生、芝麻、果蔬、药材和特色杂粮等。做好“小作物,大产业”这篇文章,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特别重要。

  专家指出,与大宗农作物相比,小”作物的明显特点是高效、特色、创汇,它们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是适合特色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安徽省“小”作物在全国位居前列,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有茶叶、芝麻、药材、黄山贡菊、砀山酥梨、涡阳苔干、和县蔬菜以及某些花卉、果蔬等。二是发展较快,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据统计,2003-2004年安徽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小”作物种植面积约150万公顷,比十年前增加50%。三是投入少而经济效益较高。据农业部门测算,2004年安徽创汇作物芝麻亩效益600元,花生亩效益650元,蔬菜亩效益1310元,药材和花卉亩收入1500元以上。四是广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能够出口创汇。创汇型“小”作物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100毫升优质芝麻油在韩国售价为120元。
     做好“小”作物这篇文章,关键要牵住良种工程这个龙头。安徽“小”作物发展虽然总体上存在缺乏明确的生产区域、生产条件粗放、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储运设备差以及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主要制约因素是良种工程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优良品种、国家和省审定的品种少,农家品种、地方品种、外引品种多。据了解,安徽中药材种植面积虽愈百万亩,油用大花生300万亩,芝麻200万亩,但仍无自育品种,主要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过去十年,财政投入到“小”作物新品种选育、示范和开发的资金不到大宗农作物的百分之十。  由于“小”作物品种改良长期无经费,研究力量薄弱而且分散,导致安徽生产上缺乏自育品种和主推品种,农民种植的绝大多数品种来传统农家品种、外引品种和自繁品种。

  二是基本无良种繁育体系,品种多、乱、杂,单产低,品质劣。近年来,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和《种子法》,安徽大宗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先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良种繁育体系。与之相反,大多数“小”作物品种处于“六无”状态:即无审定、无育种单位、无来源、无种子生产标准、无良种繁育基地、无人管理,多为企业或种植户自引、自繁、  自售。这些品种长期使用后,退化混杂严重,单产低,  品质劣,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与高效、创汇作物在安徽农村经济建设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是伪劣种子盛行。由于对“小作物”的管理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贩借机兜售假冒的种子,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近年来,安徽省“小”作物种子市场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假种子坑农害农投诉的案例逐年增加。据了解,安徽省种子市场上“小”作物的种子,按照大宗农作物种子的质量标准,有近30%不合格,其中一些药材、蔬菜、芝麻等种子的不合格率高达50%,在品名包装、纯度、芽率等方面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据了解,2004年,阜阳、宿州、合肥、六安、巢湖等地均发现假芝麻种子,造成大面积农田开花少、花而不实或不开花,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专家为安徽“小”作物良种工程建设提出建议:一、开展高效、特色、创汇型“小”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做好“小作物,大产业”良种工程的关键是选育出一批适合安徽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立项攻关,组织全省科研力量,开展“小”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工作,尽快在五六年内选育出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专用型新品种,  改变安徽小”作物无自选品种局面。

  二、加大“小”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引进与利用力度。一是尽快对地方品种进行鉴定,从中筛选符合外贸出口的优良品种供生产利用。对本省现有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产量、抗性和利用价值进行鉴定;二是积极引进省外或国外优异种质资源进行示范,以确定其利用价值,尤其对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  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产业规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技术 品种 种子 芝麻 花生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