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陈志颖:走青岛特色的农机化发展之路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机械的使用不但能解决劳动力,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还通过一些农机化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实现了节本又增收。近些年我们大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深松、设施农业、薯类收获、无人机植保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保护性耕作为例,青岛市从2006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启动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试验研究”课题,联合建立了部级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是全国5大重点基地之一,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日前,农业部保耕中心又在青岛市兰底镇设立了全国首个保护性耕作专家工作站,组织专家进行联合攻关。近年来,青岛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补贴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3500多台,建立了由100名种植大户、农机大户、村干部和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组成的推广队伍。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行整村成方连片种植,目前,全市有保护性耕作示范区20个,示范区5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方共29处,3000亩以上的一级示范方达到5个,实施面积达80多万亩。根据青岛农大的测产,今年保护性耕作小麦亩产量达到479.6公斤,比传统耕作增产近50公斤,增幅为11.6%,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特别是位于平度市的部级示范区内的小麦第一次采用了实打的办法测产,亩产量达到506.9公斤,比对比田高出75.3公斤,增幅超过17%。青岛农民们形象地称曰:秸秆还田3年,土地就变成了“面包田”。

今年秋天,平度市兰底镇中华埠村的张有福非常兴奋,他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了700多公斤,比邻居家传统种植的增产了70多公斤。他高兴地说:“我种了500多亩玉米,每亩增产达到了10%,机械作业费节省了80多元,还少浇了一遍水,节省的加上增加的,每亩能多赚180多元呢!”

中国农机化导报: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是如何落实到田间地头的?

陈志颖:我们全年发布10项农机化新技术和10类新机具,引导农民选择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同时,组织农机系统150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市150个村庄,联系1500个农机大户,跟踪指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使农机化主推机具和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将农机化新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我们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技术的使用,比如,近年来青岛市财政投入5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粮食、花生、马铃薯、茶叶、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等40多处农机示范基地,基地内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农艺,配套统一的农业机械,有统一的专家组,真正使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基地内的农机化综合水平比周边高出10%以上,而粮食产量也比非示范基地高出很多。比如胶州鸿飞农机合作社使用航空植保技术后,每小时作业40—60亩,相当于100个劳动力的作业量,但每亩的作业成本只有2—3元,比人工降低费用80%左右。再以马铃薯基地为例,使用土豆播种机可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起垄、喷药、覆膜一次完成,作业效率达到2亩/小时,是人工种植方式的20倍左右,且因其播种深浅一致,株距标准,苗齐苗壮,亩可增产5%以上。

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建立项目示范基地,不仅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周边的农民看到了成果,再向他们推广这些新技术就容易多了。

 

通过完善两个体系锻造新型经营主体

中国农机化导报: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组织越来越成为农民生产的主力军,从青岛的实践来看,您认为农机服务组织要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做哪些工作?

陈志颖:我认为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农机管理部门以良好的服务解除农机服务组织的后顾之忧;其次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一句话,要想让更少的人有能力种更多的地,就要打造农机服务的升级版,锻造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农业机械 农业生产 花生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