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从研发向制造的华丽转身


孙红梅 刘卓

从1956年成立至今,作为中国农机科研领域的先导,中国农机院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56年,从纯事业体制到科技型企业,有过欢乐,有过阵痛,有过拼搏,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从中国农机院的历史变革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目前正在做着什么?未来我们又将见到什么?本期我们专访了该院院长李树君。

 

 

中国农机化导报: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机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比较大的体制机制或结构调整,由事业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重组进入国机集团,接着又重组了中收总公司、洛阳中收、新疆中收,您认为这些调整给中国农机院带来或即将带来哪些变化?

李树君:中国农机院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成立到1985年,是完全按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国家下达指令性研究计划,我们按计划研发出的产品向指定的企业去转化,这是真正的计划经济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作为国家事业费削减试点单位,每年事业费削减20%,到1990年就完全取消了事业费,要自己挣钱生存。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农机院最困难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0年到1999年,如果说第二个阶段大家还在犹豫到底应不应该去挣钱,到这个阶段,我们的观念完全转变了,中国农机院实行的是课题承包制,或者叫课题制,即几个人就可以成立一个课题组,通过课题项目进行创收。这一体制对中国农机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人人参与经营了,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科研规模小型化,科研行为短期化。后来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就开始搞科研集约化,成立了几个中心,即收获机械中心、节水中心、畜禽中心和薯类工程中心,这四个中心,目标就是要把大家凝聚起来。科研集约化为后来的产业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阶段始于1999年,中国农机院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从1999年到2009年,是中国农机院由科技型向产业制造型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农机院要不要搞产业,要不要兼并其他企业,要不要搞制造基地?2000年河北固安基地建立,2001年成立现代农装公司,这一系列动作正式拉开了中国农机院产业化的大幕。这十年,中国农机院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1999年经营收入不足1个亿,到2009年的18.5个亿。2009年,中国农机院重组进入国机集团,我们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打造百亿产值的目标。    

    

中国农机化导报:如您所言,2009年中国农机院的经营收入为18.5亿,到“十二五”末也就是说经过6年时间要达到100亿的目标,您的底气来自哪儿?这个跨越毕竟太大了。

李树君:是的,当时提这个目标时,有人说我疯了,觉得50个亿还算靠谱。但经过两年时间,现在没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了,因为2011年我们就达到了40.5个亿,翻了一番还多,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也就是说还有四年的时间,达到100亿是没有问题的。再从另一角度看,我们现在是国机集团的一员,就要跟上国机集团的步伐,至少不掉队,不当逃兵。国机集团三年再造一个新国机,从700亿发展到1500亿,我们用两年时间从18个亿增长到40个亿,事实证明我们也做到了。

要说底气,我认为来自于我们的观念转变、来自于我们的科研实力,也来自于产品积淀,更来自于我们的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我们的国际化。

我刚当院长时就提出,中国农机院的核心问题是转变观念,要说中国农机院的科研技术那是一流的,这一点无人怀疑,但要搞产业需要思想统一,怎么搞产业更需要思想统一,企业是高度组织化,甚至是高度军事化的机构,不允许搞个人主义,所以核心问题就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转变观念就转变岗位,不换思想就换人。轻的转变岗位,重的撤职,如果不这样做,中国农机院不可能发展这么快。我们由当初的计划经济到课题承包,再由小规模生产到集约化大生产,由科技人员衍生出来的企业仍然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我们只有把自己剥得体无完肤,才能更好地成长。应该说,中国农机院在过去的十年中也打造了一批富裕群体,但仍然还存在着小打小闹的问题。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不做大就做没,如果你的增长率达不到20%-30%,就要把你重组掉。这不是开玩笑,我们说到做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核心 小麦 水稻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