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业转型和调整使氮肥工业的转型升级变得更为迫切。‘十四五’期间,要加快生产方式变革,坚持化肥,走出化肥,向化工产业转型。到‘十四五’末期,新型氮肥占比达到25%。”这是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代表们的一致共识。那么,以氮肥为主业的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心连心),在这场生产方式变革中,如何实现化肥与化工的高质量发展?心连心董事长刘兴旭对此进行了解读。
突破瓶颈,打好发展“组合拳”
刘兴旭表示,面对单质肥不能满足农业种植多样化需求和氮肥利用率低等“瓶颈”问题,心连心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增值尿素、稳定性肥料、尿素硝铵溶液和硝基复合肥等新型肥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推广。
近年来,我们在基地布局、产品创新、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为更好服务南方市场,继河南、新疆布局基地之后,又在江西九江布局了一个新基地。目前项目正在试车阶段,预计年底可以投运;
二是在肥料产品功能研发上有新的突破。从适应现代农业高效种植出发,我们成功研发并推出可提升农产品品质、调养土壤的腐植酸类肥料系列新品。产品进入市场后,以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肥效、提升作物等优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今年公司各类新型肥料占比可望达到40%以上。近十年来,心连心高效肥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亩,减肥约50万吨,增产粮食约65亿公斤,为农民增收100多亿元。
坚持创新,在产品与模式上做文章
首先是产品创新。刘兴旭说,近年来,我们与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和大学联合,搭建氮肥高效利用创新中心、中国氮肥工业技术(心连心)研究中心平台,与巴斯夫就控氮开发试验的应用不断互动交流。围绕肥料功能性创新,我们展开腐植酸应用的系统研究和产品开发,我们推出的控失肥、聚能网、腐植酸等各类新产品在“减肥、增效、提品质”等方面效果明显,这些产品以“省时、省工、省钱、投入产出比高”等优势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农业试验表明,控失肥使氮肥的平均利用率提高20%,在同等的施肥条件下,控失肥可让农产品增产10%以上。作物等产量可减少15%左右控失肥施用量。
其次,经营模式创新。氮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一般都做得都比较扎实,这是生产型企业长期形成的优势。但是与当前土地集约化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农民职业化、产品需求差异化的趋势相比,我们的经营模式也需要做出改变。心连心的做法是:从“以卖产品为主”向“以做服务为主”升级。为强化服务能力,我们在核心市场扎实做渠道,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把科技服务前移市场,农化专家线上答疑。农化人员与销售人员联合深入一线,现场帮助大农户解决问题。在服务过程中,将示范、试验田数据、主种植区域土壤数据、种植结构数据、大农户数据等信息,通过手机终端全部进入公司的营销大数据系统,探索大数据的营销之路。经营模式改变后,产品创新针对性更强了,新产品适应性更好了,也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更好为农业服务的新路子。
顺势而为,体现大企业的责任担当
刘兴旭表示,化肥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与国外肥料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新型肥料应用技术的创新亟待加强。
农业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品牌农业发展与农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纵观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种植成本较高,而且产量低、品质较差,这意味着农民对技术服务需要迫切,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我们发挥基地、平台与中心优势,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技术支撑。
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据他介绍,心连心已在全国陆续建设了120多家高效农业服务中心,今后每年还将新增100个。通过稳步推进,并探索实施“智能配肥站+化验室+大农户数据平台”的服务新模式,从测土化验、专家配方、精准施肥、种植指导,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让“减施增效”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随着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心连心也在积极去传统产能,增加适销对路的差异化产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心连心从规模、管理、技术、产品和营销的全方位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肥料品质,使产品与服务满足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20-09-25/33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