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史丹利:科技做引擎创新赢未来


编前:

  从创建伊始,史丹利公司就一直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全国3000多家复合肥企业中异军突起,发展成为中国复合肥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究其原因,创新一直是该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了生产让世界农民都满意的肥料,史丹利积极创新、锐意开拓,从而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相看的业绩。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史丹利公司相继与国家杂交水稻、玉米、小麦等五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尔后又与清华大学化工系、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缔结合作联盟,共同打造中国新型肥料品牌。

  在国际上,史丹利也一直瞄准最新技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顶尖肥料核心技术,阔步走向世界这个大舞台。


  作为中国复合肥行业的领军企业,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振兴民族化肥工业,坚持“以科技提升品质、兴产业为民报国”的企业方针,高擎科技创新大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行业标杆,为中国复合肥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敢“吃螃蟹” 创造两个第一

  说起史丹利,其在行业内创造的两个第一有口皆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第一个研发出总养分为54%三安复合肥;第一个建起了高塔复合肥生产线。

  当时,国内复合肥养分基本是低中浓度为主,史丹利公司在市场调研后发现,由于复合肥总养分含量低,肥力达不到,农民辛苦一年,收获却不理想。如果养分含量再高些,农业将有更好的收成。基于这一考虑,史丹利公司组织科研人员,深入田间测量土壤元素,综合全国各区域作物喜肥特性,决定开发总养分54%的三安复合肥。经过技术人员的刻苦攻关,这一复合肥于2002年问世,并获得国家专利。三安复合肥养分充足,富含优质生物腐植酸,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壮苗早发,平衡土壤养分,肥效更强劲,提高肥料利用率;可广泛施用于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蔬菜等多种农作物。

  三安复合肥在小麦、玉米等作物施用后,均有优异表现,经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品种多点试验示范,施用“三安”小麦专用肥的小麦亩产1271.4斤,比常规施肥每亩增产220.3斤。大涝之年,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西宋村村民郭春施用三安复合肥种植的45亩玉米,亩产约3000斤,比用其它复合肥的每亩增产约600斤。

  如果说成功研发出三安复合肥是凭借洞察力和捕捉力,而建起的高塔复合肥生产线则从另一面说明做好科研还需要胆识和魄力。

  约在2000年,国外生产的高塔复合肥现身中国市场,受到国内用户的青睐。而高塔复合肥当时在国内一片空白。看到其潜力后,史丹利果断决定再吃一次“螃蟹”。

  “当时,真是捏着一把汗。如果建不成,多年积攒的家底就付诸东流了,企业也许就趴下了。”史丹利公司董事长高文班坦言,“可是当时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们去建,踌躇再三,我们在外界的质疑声中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了高塔复合肥生产线。”

  期间碰到的难题自不必说,史丹利公司请教上海化工研究院,搞论证,改工艺,求创新,直至找到最佳方案。2004年11月,凝聚着史丹利人智慧和汗水,高达106米的尿基高塔复合肥生产线竣工投产。作为国内首条高塔复合肥生产线,引发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十大节能工程”。该高塔复合肥生产线系全自动电脑配料控制,熔体尿素与磷、钾等原料充分混合后,从高塔顶部喷淋而下,真空冷却造粒,每个颗粒都有融化孔,其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同行业领先水平。

  史丹利高塔复合肥生产线的建成,在复合肥行业引发了“高塔热”。短短3年时间,全国建起了40多座造粒塔。

  国际合作 领航技术新方向

  市场瞬息万变,技术一日千里。经历过三安和高塔生产线的研发、建设,史丹利公司决策层更加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史丹利公司总裁高进华认为:“纵向比,我们确实是前进了,技术上有了较大提升,年年都有创新,年年都出精品。横向比,特别是置身国际环境,国外先进技术令我们兴叹。如果将国外先进研发技术学到手,对中国农业发展将大有益处。”

  史丹利公司探索肥料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不懈努力,为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受到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的高度评价,被其接纳为会员,这为史丹利进行复合肥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肥料领域,了解世界最新肥料知识,掌握世界肥料核心技术,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微量元素 施肥 化肥 小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