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江华通讯员王琼
近日,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申请的《一种有机盐类化合物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成为自2014年以来获得的第三项发明专利。据悉,该公司目前拥有国家发明专利9项。多项专利的授权,是对公司自主研发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充分认可。那么,中农立华研发工作取得的成绩都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中农立华研发中心主任张小军告诉记者,“脚踏实地、务实进取”始终是中农立华工作开展的主基调,当前国内农药创制能力欠缺,企业必须立足行业和自身的实际去发展,而中农立华的成功之道便是专注于剂型开发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研发明确定位,多谈创新少谈创制
张小军认为,现在国内所谈的农药创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真正的农药创制关键在于最终的回报率。现在平均每开发一个新农药品种需要10年时间和近3亿欧元的投入,从国内农药企业规模来看,没有企业能承担得起。尽管现在国内也有一些新的化合物出现,但其产业化程度还很低,缺乏市场推广力,回报率低,还算不上真正成功。
他认为,中国的农药创新应将剂型创新作为焦点。而中农立华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合作上:首先,经过日本公司授权,将日本专利化合物与国内非专利进行复配,在制剂复配方面进行创新,如产品“中农护稼”便是在引入氟苯双酰胺的基础上复配而成的新产品,该产品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农药创新贡献奖”;另外,对于专利期刚过的化合物,国内产品暂时不能满足制剂需求,需要寻求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
优势资源整合,院企联姻共建发展平台
张小军告诉记者,要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打造自己的品牌,研发技术的支撑不可或缺。而中农立华成立之初,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技术方面的缺乏。公司当时没有制剂研发部门,整个技术研发不成体系,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瓶颈。如何求变?经过多重筛选和考察后,中农立华选择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进行合作,双方借助相互的平台共谋发展。2011年年底,双方联合成立的研发中心正式挂牌运营。
“今年是双方合作的第三年,截止到2014年联合研发中心一共获得了三项专利授权,目前多项专利还在申请中。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植保所各个课题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张小军认为在产学研结合上,中农立华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联姻可以当成务实创新的典型案例。“双方的联姻能够让实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互通有无,实现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将市场需求反馈给科研院所,使其研究方向性更强,科研院所能为其提供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撑。”
产品紧跟需求,市场评判成败
产品开发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取得好的市场业绩,产品研发才算是成功,这是中农立华对研发工作的一贯要求。
“当前农资行业作物解决方案广受推崇,中农立华作为农资流通商,在整体解决方案创新领域拥有天然优势。例如在水稻解决方案中,研发中心根据公司市场部和销售部反馈的市场需求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研发和企业合作建议。紧跟市场的产品开发能力是中农立华发展的长远之道,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核心才能打造更完美的作物解决方案。”张小军说,这是公司对研发团队的长久的目标定位。
产品研发是否成功需要市场来研判。张小军表示,当研发中心开发出合适的新产品后,都会做联合评价,借助国外企业发达的农药评价体系,完善产品,然后公司才会在国内部分地区进行推广,最终推向全国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5-01-09/32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