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积淀使得元和公司在微生物研发、生产与推广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技术和经验,这个能量会在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近日,德州市元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展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年的锤炼,元和公司的事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标杆的高度。
梦想:勇于做“拓荒者”
十年前,元和创始人展彬秉承父辈在微生物技术领域的传承和影响,毅然辞去国家公务员职务,带领七位创业伙伴成立元和公司,正式将多年在环保领域发展的微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确立了用微生物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
元和公司十年前介入生物肥料行业时,整个行业就像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微生物技术未得到认可和重视,产品没有市场,民众认知度低,行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展彬和他的伙伴们是清醒的,他们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行业要面对的问题――生物肥料研发、科普、推广都要从零做起。所以从2003年注册到2006年的三年间,元和公司除了内做技术研发、外做市场培育外,几乎什么也没干,耐下性子做一个扎扎实实的“拓荒者”。
创业:脚踩泥巴,头顶梦想
在行业大环境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推广生物肥料遇到困难也在意料之中,但真的实施起来,远比预估的还要难。对于今天的展彬和他的伙伴来说,过去的那些创业故事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像一种美好的享受。
新行业、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人员、新市场,周围没有参照借鉴,一切都面临新的开拓和挑战。“当时的环境谁也无法预估生物肥料的春天何时到来,我们只能脚踩泥巴,头顶梦想,要求自己每天多干点,每天进步一点。”展彬介绍,为了度过创业的艰难期,他倡导节本持家,连装卸工都不雇,亲自带领职工装卸,并美其名曰“练好体质,成功创业”。那个时候,财务科的小姑娘最为积极,一听窗外车来了,放下账本就去装车,就怕落在别人后面,还自我激励“不会装车的会计不是好会计”。今天这句话已贴在公司走廊里,借以勉励新员工。 这样的好员工还有司机王涛,为了给公司节省费用,他从不走收费的路,起早贪黑琢磨近路,在圈里被称为“活地图”。为了打开销售市场,有一个好的销售模板,公司业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试验示范、观摩讲课,在平原县坊子乡一干就是十个月,时隔多年,那里的农民哥们儿还记得他们的名字。从那时起展彬和他的伙伴们就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得到农民的认可,就必须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就是凭着这般执拗,展彬和他的伙伴们唤醒了农民的意识,撬动了生物肥料市场,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自注册到第一款产品上市,多年持续付出后,从2009年起元和公司开始飞速发展,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产值、销售额,以及拥有的渠道和品牌知名度都在不断提高。公司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微生物肥料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元和公司的起步浓缩了中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的历史状况,元和也是最早一批推广微生物肥料、普及微生物肥料知识和品质农业的先驱公司。”展彬表示,就在元和发展期间,国家也开始大力推进生物科技,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从而加快了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做生物肥料,服务生态农业
经过十年的锤炼,今天的元和更加坚韧和扎实。经过创业的积淀,元和公司先后在国内投资成立了北京中科元和微生物研究所、山东绿之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顶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吉林省元和专业种植合作社、吉林元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了以微生物技术为基础,以微生物肥料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集团化企业。目前,德州元和工厂占地面积达200余亩,拥有6个设备完善的生产车间、5条液体制菌生产线、6条固体制菌生产线、3条造粒肥料生产线、3条粉剂肥料生产线、2条液体肥料生产线、36条生物有机肥发酵隧道,可年产原菌3000吨、生物肥料38万吨。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已成为元和公司的核心,2012年与中农大联合成立了“北京中科元和微生物技术研究所”,2013年成立了市级微生物工程技术中心,2014年成立了省级微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博士、硕士、学士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超过了企业总人数的15%;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参与、主导了2项生物肥料标准的起草,承担了3项国家及山东省科研项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11-21/27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