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梅红
湖北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这里出土了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就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家肥料企业特别值得关注,它用10年时间,由年产5000吨肥料的小厂成长为年产100万吨的大型复合肥企业。它就是湖北华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从5000到100万
湖北华丰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尚市龙脉磷肥厂,属于集体企业。1997年企业进行了改制,改为
个人承包。公司董事长孙世军在那时正值而立之年,凭着自己的胆识承包了尚市龙脉磷肥厂。当时,这家小小的化肥厂还是一个作坊式的加工厂,只有几个人,仅能生产简单的磷肥。经过一年的发展之后,孙世军逐渐感到生产低端磷肥没什么出路,想要发展,必须走复合肥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在迈出第一步时就遇到了困难,政府不允许上新设备。“当时正值改制,把集体企业改为民营企业,这时去申请上新设备,政府不会拿出资金来的。所以当时就碰了壁。”孙世军说道,“我当时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租用政府的车间,个人出资买设备上复合肥,原先的承包费还照常交。就这样,2000年我个人投资上了第一条5000吨的圆盘设备生产线。”正是这个5000吨开启了孙世军化肥的创业之路。
2003年,孙世军察觉现有工艺和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改革。由于尚市地域交通不方便,引进人才也不理想,因此孙世军就开始在随州市区寻找落脚的地方。那时由于资金有限,没有能力自己买地,所以只能租用厂房和地块,在2004年11月,和随州市曾都区南郊街道办事处柳树棠村达成协议,租用10亩地,开始了新厂房的建设。2004年12月,在随州市注册了湖北华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从此湖北华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6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孙世军在随州买了40亩地,自己开始建厂房,2007年建成第一条10万吨复合肥生产线,2008年又上了一条15万吨复合肥生产线。
“2008年农资行业进入了冬天,形势非常不好,上新生产线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当时认为,农资是一个朝阳产业,只要经营好,一定有前途。我之所以从建材转行做化肥,就因为始终抱定一个信念:只要地球上的人还吃饭,粮食就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稳定的基础。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只要做好了,肯定会成功。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毅然决定继续扩大产能。就在今年的11月1日,一条20万吨的高塔硝硫基复合肥生产线将正式投产,这也是鄂西北最大的高塔装置。至此,湖北华丰的产能也达到了100万吨。”孙世军无比自豪地说。
从产品到品牌
如果说1988年的龙脉磷肥厂是一个产品的话,那么如今的湖北华丰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品牌。过去的磷肥厂只生产一种产品,那就是过磷酸钙,只有几个工人,唯一的业务员就是孙世军。而现在的湖北华丰主要生产经营“金丰华”“龙脉”“诺维尔”3个注册品牌的复合肥产品,主要品种有氨化硫酸钾肥、高塔硝硫基肥、脲甲醛缓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拥有员工500名,其中销售团队近100名。
做一个产品容易,做一个品牌难。经过10年的发展,湖北华丰在化肥这块土地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施肥金丰华,丰收千万家”更是家喻户晓。优秀的品牌卖的绝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品牌背后的文化气质。只有这种鲜明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产品溢价,让品牌升华。
企业想要在商海中畅游,必须用质量打造坚实的船体。产品质量包含着一个企业全部的信息,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形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灵魂。
湖北华丰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一是
从源头抓起,严把原材料入口关,不合格的坚决不进;二是从过程抓起,严格工艺操作管理,明确各环节工艺指标,并与绩效考核、工资奖金挂钩;三是强化过程控制手段,不断优化设备完好率和自控仪表投用率,采用先进技术,强化生产过程控制,使工艺指标合格率达95%以上;四是严把产品出口关,依靠严密的质检机构和高标准的检测仪器,严格检验,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出厂,实行产品质量一票否决制。全方位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产品出厂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一级品率平均达99%以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10-28/27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