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峰
大家知道,“望闻问切”是中医上的专业术语,说的是中医大夫在为患者诊病时要通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等诊断手段,有的放矢地为患者准确地开方取药。可如今,这一中医术语早已被有的行业进行了一番有效“嫁接”。日前,笔者在跟随工商部门到农村进行农资打假时看到,一些工商人员在向农民传授如何识别假农资的“望闻问切”的本领。同时,他们还宣传动员农民群众在买到假农资时,要勇于举报,勇于揭发,勇于维权。
据了解,利用这种“望闻问切”的方法让农民“识假”,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质量检测费用过高,检验时间较长,加上执法部门的人力和财力有限,基层执法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凭借肉眼去判断真伪,通过外包装上是否有登记证号、使用范围是否规范等特征来辨认优劣。如果不出现明显或者严重的问题,真正抽样送检的为数不多。近一段时间以来,化肥价格普遍上扬,有些不法生产商就想着法子造起假来。从表面上看,这些假化肥包装规范,登记证号齐全,颗粒、状态几乎和真的一样,农民很难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认清其真面目。
为此,笔者认为,在农资打假上仅靠“望闻问切”是远远不够的,农资生产企业和政府执法部门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是农资生产企业在打假过程中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在假冒伪劣产品面前,农资生产企业最具备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他们除了以充足的产量保障供应之外,还应该传授农民“望闻问切”的基本知识。如果农资生产企业对打假行动无动于衷,那就等于眼看着农民上当受骗。而在农民朋友受到直接损害的同时,生产企业也会因为假货横行和市场混乱使自己沦为受害者。
其次是政府执法部门必须对当地农资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排查摸底,建立起生产经营者档案,鼓励、引导和督促其守法经营。对于不符合生产条件的生产者,必须限期整改或依法取缔。对于市场上猖獗的假冒伪劣农资,必须予以打击,提高假冒伪劣农资生产和销售的犯罪成本。否则,根本不能打消暴利对不法分子们的诱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0-12-03/31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