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农资打假不能仅靠“望闻问切”


□钱续坤

“望闻问切”是中医专业术语,在中医学界一直备受推崇。其原理在于通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等诊断手段,从表象到实质,从感性到理性,有的放矢地查找真正的病因。不过,这一流传千年的国粹早已被其他行业有机地“嫁接”,例如当前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农资打假行动,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望闻问切”的身影就屡见不鲜。

客观地说, “望闻问切”作为农资市场一种常用的监管手段,在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粮食生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质量检测费用过高,检验时间较长,加上执法部门的人力和财力有限,目前基层执法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凭借肉眼去判断真伪,通过外包装上是否有登记证号、使用范围是否规范等特征来辨认优劣,如果不出现明显或者严重的问题,抽样送检的寥寥无几。

而事实上,假劣农资的特殊性在于周期性长、破坏性强、危害性大,一旦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给农民带来的极有可能是欠产或者绝收。因此笔者认为,在农资监管上仅靠“望闻问切”是远远不够的,农资生产企业和政府执法部门都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在打假过程中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在假冒伪劣农产品面前,农资生产企业最具备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他们除了以充足的产量保障供应之外,还应该传授农民“望闻问切”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必须对辖区内农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排查摸底,建立起生产经营者档案,鼓励、引导和督促其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对于不符合生产条件或不具备资格的生产者,必须限期整改或依法取缔;对于市场上猖獗的假冒伪劣农资,必须以铁的面孔、铁的心肠、铁的手腕、铁的拳头予以打击,提高假冒伪劣农资生产和销售的造假成本。否则,我们的打击力度就根本不能打消暴利对于造假者的诱惑。

猛药治沉疴,快刀除痼疾。衷心地希望农资生产企业和政府执法部门共同携手,在做好“望闻问切”的同时,想方设法把农资打假进行到底。如此这般,才能让物美价廉的农资产品在市场上畅行无阻,才能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农民利益 嫁接 农业生产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