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取得突破


    本报讯 (记者 刘苏华  特约记者 高海波)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由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金正大集团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合作研发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09年中国肥料界获得的最高奖项,标志着中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据“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介绍,该项目历经13年的研究与探索,在包膜技术、溶剂高效回收、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和大规模产业化开发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创建了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等4套不同包膜材料、工艺的产业化生产线,研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12大系列上百个品种。获得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73项;新申请的专利92项,其中国际专利10项。建立了缓控释肥料快速检测方法,起草了缓控释肥行业、国家标准,促进了缓控释肥产业的技术进步。目前,本项目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占世界缓控释肥总量的20%以上,有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缓控释肥领域的科技竞争力,为中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该项目在国内23个省(区)、美国6所大学、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的30多种作物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氮素利用率可提高50%以上,减少1/3或1/2用量,作物仍可增产,农民在不增加化肥投入的前提下,可节省追肥用工。如在水稻上的试验,在等量施肥条件下,缓控释肥比普通肥料增产10%~25%,节氮30%~50%不减产,且一季作物只施一次,省工省时,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推广应用缓控释肥,不仅可以为中国增产千亿斤粮食作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据山东金正大集团董事长、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介绍,目前金正大集团已实现了缓控释肥大规模、多品种、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生产,形成了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的生产能力,为亚洲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其生产的缓控释肥已销售到国内20多个省(区),部分产品已出口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金正大集团已累计在国内推广应用缓控释肥达22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经济效益 品种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