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甘肃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甘肃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保障。甘肃省粮食虽然取得了“十连增”的好势头,但粮食供需仍将长期处于结构性盈余与结构性短缺互补的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对甘肃省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

  甘肃省农业发展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2013年超过1139万吨,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贡献巨大,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粮食生产“十连增”,农业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力量。甘肃省从2007年开始以政府行为的方式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地膜马铃薯、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等现代旱作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使全省粮食从2004年起实现“十连增”,粮食总产量连续跨上新台阶。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相当于50%的全国平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生产了相当于90%的全国人均占有粮食,用全省1/4的粮播面积生产了全省56.3%的粮食。

  2.粮食安全面临资源刚性约束强的形势。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甘肃省农业生产基础脆弱、条件薄弱、资源刚性约束强,未来粮食生产安全形势堪忧。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下滑,已接近4000万亩的“红线”;二是80%以上20-50岁、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吸收应用新科技的能力降低;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与种植经济高效作物政策导向的叠加影响,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业基础薄弱、干旱缺水、地力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气象灾害多发成为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刚性约束。农业科技界的共识是,未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将主要依靠发展旱作农业。事实上,甘肃省已经用70%的旱地生产了全省80%的粮食。但由于甘肃省旱作农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80%以上的耕地是中低产田,地力在Ⅲ-Ⅳ等级之间,生产力水平较低;每年因干旱等气象灾害损失30%以上的粮食总产量。

  3.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三大潜在问题。一是从粮食总量来看,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增产压力较大、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很突出。2013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虽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但甘肃省每年仍需从省外购入相当数量的小麦、大米,以平衡省内供需。二是从农业科技投入来看,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支撑粮食增产的技术储备短缺,难以保障粮食的可持续增收。甘肃省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在0.24%-0.31%之间波动,不足全国平均的60%,显着低于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科技投资强度1%的水平。同时,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科技投入中事业费基本支出比例过低,出现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农业科研经费存在着严重的过度竞争现象,公益性粮食科技常得不到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三是从生产经营主体来看,以家庭为单元的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形式,仍是甘肃省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甘肃省粮食生产仍有较大的增收空间及潜力

  2013年甘肃省粮食单产242公斤/亩,人均占有粮445公斤,与全国平均单产水平353公斤/亩和人均占有粮450公斤相比,差距达111公斤和5公斤。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恶化等多种制约,依靠现有常规技术维持高产高效的潜力已十分有限,但通过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重大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基础条件改善、中低产田改良、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各项增产措施的落实,粮食单产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和空间。

  1.新技术推广的增产潜力是甘肃省粮食安全的第一保障。2007-2013年7年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地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等旱作农业新技术的实践证明,新技术平均增产率可达30%以上,年均增产粮食约75万吨-80万吨。

  2.中低产田改良的增产潜力是甘肃省粮食安全的第二保障。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表明,坡耕地改梯田后亩新增粮食可达100公斤,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有机质每增加1%,土地产出增加10-12%;平均亩增产粮食50公斤。目前,全省梯田化面积3200万亩,仅占0-25度坡耕地面积的46.98%,若梯田化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加上土壤培肥措施,预计年增产粮食70万吨。二是中低产田科技改良。研究表明,中低产田每减少10个百分点,就有500万亩耕地成为稳产高产田,就可增产粮食25万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强化 耕地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