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量和消费量节节攀升,每年已达上千万吨。不少消费者都很关心,自己每天的食物中,有哪些属于转基因食品。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早在2001年就出台法规,确立了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明确的标识至今仍难见于转基因食品之上。
“转基因”标识遮遮掩掩
“尽管目前还很难证明转基因食品究竟对人体有多大的危害,但既然消费者对这种有争议技术食品有顾虑,我们就应当通过标签识别管理,让消费者有选择的机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
事实上,我国早已出台法规对转基因的标识进行规范。2001年5月和次年3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分别生效。其中都明确规定,第一批列入标识管理目录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大类共17种转基因产品,必须进行标识。
10多年过去,法规的执行情况如何?笔者走访了一些大型超市。
在速溶食品货架上,笔者看到,某牌的4种豆浆粉并列摆放,有3种都有“非转基因”的显着标识,其余一种产品的包装上却没有出现任何与转基因有关的字样。而且这款无标识的商品价格却比其他3种低了20%。而据国家质检总局去年2月发布的信息,该品牌豆浆曾被检出含转基因成分。
某知名豆制品厂家,仅在一款内酯豆腐的包装盒上印制了明显的“非转基因大豆加工”的标志。其他十余种该品牌豆制品,均无任何转基因标识。
罐装腐乳方面,仅3种产品在商标旁醒目位置印制了大号“非转基因”标识,另两个品牌11种产品的包装罐上没有任何与转基因有关的信息。
按规定,散装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须在价签、柜台,或专门的标牌上进行标注。但在两家超市售卖散装黄豆、玉米粒、油菜的柜台上,笔者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任何转基因标识信息。
“现行《大豆油国家标准》是唯一一部对转基因标注事项有特别规定的食品国标”,常年致力于转基因标识研究的俞江丽说,“这个标准的约束让大豆油标识相对规范一些。”但笔者在一家超市发现,在8个品牌37种大豆油或含大豆油成分的调和油产品中,有29种产品标明“转基因”,另外8种产品均明确写明“非转基因”。
然而,不同于包装桶上引人注目的彩色“非转基因”标记,大部分转基因大豆油的标识都只出现在产品背面不起眼处,不少产品甚至只以一行与背景色相近的小字印出“本产品为转基因大豆加工制成”。这显然背离了“应当有明显的标识”、“标识应当醒目”的相关规定。
企业为何要对“转基因”遮遮掩掩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认为,在我国,转基因食品长期不受公众信任,消费者自然对非转基因食品产生了偏好。调查中,多位消费者表示,如果标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食品并列摆放,他们会选择后者。一些消费者虽然不了解转基因的原理,但认为“自然生长的更健康,吃着也放心一点”。北京市民范女士甚至表示,“因为担心食品安全,即便转基因食品更便宜,只要确认它是转基因的,也绝对不会买。”
对厂商来说,转基因原料确有成本优势。以大豆为例,同为大连交易所7月29日交易、9月交割的大豆期货合约,国产非转基因品种每吨价格为4520元;而进口的转基因品种,每吨价格仅为3960元,便宜近15%。
对厂家的违规做法,刘俊海教授评价说:“如果使用了转基因原料而不依法标识,就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如果故意把转基因食品标注为‘非转基因’,就构成了更严重的欺诈行为。”
消费者要维权,检测取证是障碍
转基因食品在性状上与传统食品并无明显差异。那么,对于没有标识,或是标称“非转基因”的食品,普通消费者如何证实或证伪,以维护自身权益呢?
笔者在网上找到一种“转基因检测试纸”的广告。对此,俞江丽解释道:“试纸检测在业内被称作‘侧向流动免疫测定法’。但目前投入商业应用的试纸,只能用于在种植环节对叶片、种子和谷粒进行定性,不能被用来测试加工制成品。而且,一种试纸只能用来测定特定品种。如果需要下科学定论,还是得经过实验室检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3-08-06/9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