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食品问题都怪炒作过度?没有问题哪来炒作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对记者表示,自己不赞成媒体对“致癌牛奶”等的过度炒作。他说,“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3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致癌奶”、“瘦肉精”等食品问题确实影响很大,但将板子打在媒体身上,笔者不能苟同。某些个例问题食品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一是因为类似事件在各地多次上演,二是因为某些食品标准在倒退;三是某些地方监管形同虚设。

  在商品广泛流通的时代,一种问题牛奶就有可能让无数人受到伤害。所以,媒体对问题食品的高度关注是正常的,公众有知情权,需要这些信息,媒体不高度关注才不正常。即使说,媒体从高度关注变成了所谓的“炒作”,这种“炒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有益的,比如,能鞭策监管部门和行业企业进步,能给公众普及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

  不可否认,一些媒体喜欢追求“眼球效应”,面对同样的事件在表达上有些夸大,但要看到,绝大多数媒体是负责任的,遵循了新闻伦理。如果非要说媒体在炒作问题食品,那么,请问:如果没有问题食品,媒体拿什么炒作?我们不能把食品监管不力造成的结果归罪于媒体。可以说,如果没有媒体监督,今天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可能糟糕很多。

  至于说“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这种和公众“打赌”式的说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倒不如真正下大力去研究解决如何让初级农产品更安全,让消费者更放心。况且,从医学角度讲,“吃多少吨致癌牛奶”才得病还真无法确切考量。我们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去“赌”,不能对明显是“致癌”或“致病”的毒牛奶、问题奶视而不见或变相为其辩白。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职能部门和监管者的心态。

  说白了,这种说法其实是让消费者包容问题牛奶,因为以日常的消费量来看不容易致癌。但这种话出自监管部门官员之口,是在替问题食品辩解,或者为自己的失职辩解。在一个健康、正常的现代社会,按理说,哪怕一点点食品问题都应该高度重视,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生命、健康更不是小事。不重视小问题就要出大问题。多为解决问题找方法,少为失职找借口,这才是官员应有的“共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伤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